第3課 國家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ⅲ》。
材料六:雅典城邦國家的形成
雅典是古代希臘的一個城邦國家,從雅典國家的起源到最后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中,雅典通過一系的列改革實現了由氏族向國家的轉變。
提修斯改革——雅典國家的起源
雅典位于希臘的阿提卡半島。公元前17世紀左右,愛奧尼亞人進入阿提卡,同土著居民混居,過著氏族部落制生活。公元前12世紀,多利亞人南下時并未侵入阿提卡。公元前11—9世紀,雅典處于氏族社會解體時期。
阿提卡有4個部落,每個部落有3個胞族,每個胞族有30個氏族。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管理機構,互不相屬,有時部落間互相作戰。多利亞人南下,使邁錫尼等地的一些居民逃入雅典,他們成為氏族組織以外的居民;同時由于氏族內部分化,有的貧困的氏族成員也被排斥在氏族以外。氏族成員,其中包括氏族貴族,占有氏族土地。這類土地位于較肥沃的平原;而那些沒有氏族關系的人只能耕種貧瘠的土地,或在沿海城鎮經營工商業。由于居民混雜,氏族血緣關系受到破壞。這時,在阿提卡出現了傳說中的提秀斯改革。相傳提秀斯是雅典第十代王(巴賽勒斯),他廢除阿提卡各城鎮的議事會和行政機構,建立了以雅典城為中心的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提秀斯還把阿提卡的各部落成員分為貴族、農民和手工業者三個等級,規定只有貴族才能擔任公職。這一在階級分化的基礎上由部落聯合為國家的過程,顯然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發展,而不可能是某一人在一次改革中所能完成的。提秀斯改革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反映,通常被視為雅典國家產生的一個標志。
梭倫改革——雅典國家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初年,雅典的階級關系極度緊張,平民為擺脫債務奴役正在醞釀武裝起義。公元前594年,在平民壓力下,梭倫當選為執政官并被指定為“調停人”。梭倫擔任執政官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經濟上一項重要改革是頒布了“解負令”,把賣到國外為奴的人贖回。取消以土地為擔保的債務,并禁止以自由民人身作債務擔保,從而廢除了債務奴隸制。除“解負令”之外,梭倫還實行了許多經濟措施:為了防止土地集中,規定占有土地最高限額;提倡每個雅典人學會一種手工業技術,獎勵外邦的手工業者移居雅典。
梭倫改革的第二項措施是,將全體雅典自由民,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一律按財產多寡分為四個等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達500麥斗者為第一等級,可擔任高級官職;凡收入300麥斗者為第二等級,可擔任高級官職;凡收入200麥斗者為第三等級,可擔任低級官職;收入在200麥斗以下者為第四等級,不能擔任任何官職。與四等級劃分相適應,分配不同的兵役義務:每個等級的公民都有自備武裝服兵役的義務,第一、二等級充當騎兵;第三等級擔任重武器裝備的步兵;第四等級構成輕裝步兵,或充任海軍。
梭倫對政治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削弱了貴族會議的權力,提高了公民大會的作用,規定各等級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決定戰爭與媾和等國家大事,并選舉官員。此外,還成立了400會議和陪審法庭。
梭倫改革沉重打擊和破壞了雅典舊的氏族貴族和舊的氏族血緣關系,有力地促進了雅典國家的發展,為奴隸制的民主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