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太平天國運動教學案
三、結果、意義:
1.結果:失敗
原因:①主觀: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②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
為對付日益強大的太平天國, 命令地方組織團練武裝。 的湘軍和
的淮軍相繼成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1863年,在 支援和 三路大軍圍攻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剿殺下失敗。
2.歷史意義:
①性質: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zhàn)爭;
②太平天國堅持xx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她掃蕩了 ,沖擊了 ,動搖了清朝統(tǒng)治的 。
③它頒布的《天朝天畝制度》表達了 的理想追求,并提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 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這一體制變革的勇敢嘗試,是當時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智慧結晶。
3.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請思考3: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和失敗的教訓是什么?
【知識拓展】
1..評價《天朝田畝制度》
革命性:表達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
空想性: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于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無法實施;
2.《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比較
共同點:都是太平天國社會經濟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
不同點:(1)產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頒布與太平天國強盛時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國衰落時期。(2)有關社會主張不同:前者企圖在小生產者的自然經濟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后者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資本主義經濟。(3)群眾基礎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映。(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fā)展;后者農民對其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環(huán)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未能付諸實行。(5)反映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后者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后,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