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2)通過分析評價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加深對這兩個綱領的理解、認識。
(2) 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時代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農民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單純的農民運動無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關注中國農民問題,認識農民問題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之一。
【課程標準】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知識梳理】
一、運動的發展——從金田起義建國到定都天京
(一).興起的原因:
1.鴉片戰爭后,社會矛盾的激化
(1)階級矛盾: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根本)。
(2)民族矛盾: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重要)。
2.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組織發動起義
3.廣西自然災害嚴重,饑民不斷暴動
(二).革命的過程:金田起義(開始: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權)——定都南京(正式建權:1853年)——北伐、東征和西征 (軍事全盛:1853-1856年)。
北伐 西征 東征
目的 為推翻清政府 鞏固天京大本營 為了斷絕清政府的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時間 1853年 1853年 1856年
領導 林鳳祥李開芳 賴漢英、石達開 秦日綱
結果 失敗 鄱陽湖大捷 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
意義 為西征創造條件 鞏固天京大本營 保證了軍糧供應,解除了天京之圍
二、運動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
1.目的:滿足農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
2.頒布: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頒布。
3.內容:
在生產資料上,主張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張絕對平均的圣庫制度
4.評價:
(1)進步性——革命性:《天朝田畝制度》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斗爭的思想結晶。
(2).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無法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
三、運動的失敗——天國悲歌
(一).天京變亂(轉折點:1856年)
(二)后期重建:
1.領導核心的重建:
2.軍事局勢的穩定:
3.后期的政治方案——《資政新篇》
(1)背景: 1856年天京變亂嚴重削弱了太平軍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為富國強兵和扭轉形勢,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作為改革內政的新方案。
(2)內容:政治上主張法治、民主;經濟上提倡發展工商業,重視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學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張開放和獨立自主。
(3)評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在中國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戰爭環境迫使下,它也沒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