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術的性質(第二課時)
2.查閱有關空間技術的資料,分析它怎樣體現了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綜合性、兩面性和專利性等性質。
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講了前三個性質:技術的目的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第二課時講后兩個性質:即技術的兩面性和技術的專利性。 第二課時進行技術的兩面性辯論,學生發言熱烈,主要問題有“核技術”、 “農藥技術”、“炸藥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有些班的辯論很激烈,有時達到互相攻擊的程度。在討論“決定胎兒性別的技術”時學生的發言非常熱烈,用的時間比較多。講技術的專利性用的時間相對少一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課程,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要及時觀察技術發明、市場技術產品的新動向,隨時把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引入課堂,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技術的興趣,使他們全心身投入技術課堂。
(海南華僑中學特級教師 徐道安)
課外閱讀資料:
由于技術的“不可控性”所決定的技術兩面性
1978年5月19日下午,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突然發現自己的傳呼機和移動電話既發不出信號,也收不到信號,打開電視機,也一片雪花。不少人感到害怕,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了嗎?是外星人對地球發動進攻了嗎?人們一片混亂。
其實都不是,而是泛美衛星通訊公司的一顆低軌道衛星――銀河4號,偏離了正常的方位,無法向它覆蓋的服務區域傳送信息,至使2700萬人處于與信息隔絕的狀態。醫生為了不影響急診的需要,就住在醫院里不回家。汽車加油,不能用卡付費,就得排長隊用現金支付。
衛星在太空飛行,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有流星,有太空垃圾;太陽的高溫,也會損傷衛星的數據和儀器,因此,衛星在太空中出現故障是在所難免的。至于說故障出現在什么時候,出現在哪一顆衛星上?這可能是偶然的,但故障的出現則是必然的了――這可以說是技術系統工作環境的“不可控性”決定了技術負面影響的必然性。
又比如核電技術,據推算,按照規定標準設計的核電站,發生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要3xx年才能出現一次,說明它是很安全的。但它仍然不排除發生事故的機率。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這次事故造成8噸多的強放射性物質泄漏,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遭受放射性污染,這種污染要1xx年才能消除期影響。這次事故是由于火災造成的,這也是技術系統受環境影響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再來看看飛機的事故。據統計,飛機的事故率,比其它交通工具小得多,但空難事故還是時有發生,這是為什么?因為,飛機是由上萬個另部件組成的復雜的系統,由于這些另部件的性能總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系統的協調工作,因而出現事故也就成為必然了――這是技術系統的復雜性決定的。
電腦的“千年蟲”問題。這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為了節省儲存空間,把年份用兩位數來表示,當時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但是,當時間由1999年12月31日夸入xx年1月1日時,電腦就會誤把xx年判定為19xx年,這樣將會帶來一系列的嚴重后果。甚至可能導致金融的癱瘓。僅這么一個小小的舒忽,就讓人們付出了1000億美元的代價――這可以歸結為人類認識的滯后性(局限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