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技術的價值
教材要求讓學生理解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這一深刻內涵,并能夠以這一內涵為線索,正確理解技術對人、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所以這一節的教學難點就是學生對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的深刻理解。重點是使學生對技術形成初步的正確的價值觀。本節課從表面上看是從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三個方面來闡述技術的價值的,實際上主線仍然是技術與人的關系,社會是由人類組成的,技術為社會服務實際上就是為人造福,人類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不能把人類高高駕凌于自然之上,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所以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人的正當需求。
七、教學用具
多媒體
八、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用學生既感到神奇又貼近生活的實物展示作為案例說明,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拉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課堂的距離,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正文以案例分析為主,通過演示、討論、講授等使學生感受到技術對于人的重要意義。
九、教學構思與流程
以人的需求不斷推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作為切入點,然后說明技術對人具有保護、解放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這一節課文中是選擇“照明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這一案例作為導入的,照明對于學生來說是再常見不過的了,照明技術的產生及發展也是人類走進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照明技術從無到有,叢火照明到電照明,再將來可能的人造太陽技術,它的發展昭示著人類文明進程的步伐。因此,以此為例很有價值。從另一方面說,學生對照明技術了解得并不全面,從這個案例講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第一節以照明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這一案例為起點,從整本教材來看,所有的內容都是由燈這條線串聯起來的,燈的主要功能是照明。這也是合乎邏輯的。
第一部分:我先用,讓學生知道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技術世界之中,離開技術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引入課程的介紹,接著在介紹技術的含義(這里從技術的含義入手來介紹技術,這本身和其他學科就有所不同,這里用含義而不用定義,會留給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然后就馬上行動,分析各種技術滿足人的什么需求。在針對課本002-003頁的案例分析《從火到燈——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進行需求的分析。
第二部分:從技術具有保護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的三個不同角度來講述技術對人的價值,在講技術具有發展人的作用時,重點側重于技術對人的精神領域、對人的自我發展的作用和價值。這一部分讓學生自己說說使用一種技術(或產品)的體會可能更有貼近學生生活。
第三部分:小結,作業以及作業的要求,因為是第一次作業,學生在適應老師的過程中也在適應課程,所以這一節課的過程評價既要以鼓勵為主又要體現技術課程及嚴肅又開放的特征,使學生在一開始就知道我在課堂上要干什么?我的作業要怎樣做才合格。教師的反思:(1)對課標和教材執行情況的反思,(2)對學生接受情況的反思。通過反思不斷的調整教學方式方法,不斷的加深對課標和教材的理解與認識。
十、教學過程
序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什么是技術?
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愿望、以能更好的適應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技術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