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2、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基本上達到小康水平
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宏觀上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3、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
(二)經濟建設的目標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方面的主要目標
(1)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XX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2)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3)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4)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小康社會和建設進程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二、問題探究:
探究1:XX年2月11日,蘇州市委書記王榮自豪的向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匯報:“對照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去年年底蘇州已經基本完成各項考核任務。”蘇州由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做法是,在目標定位上,“快中求好,好中求優”;在路徑選擇上,“揚長避短,整體推進”;在工作方法上,“以點帶面,典型示范”;在組織保障上,“全市一盤棋,凝成一股勁”。
到XX年底,蘇州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已經達到54143元,比省均目標高1.3倍。城市化水平達到65%,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比省均目標值低1.7%;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6276元,比省均目標值高2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93元,比省目標值高11%;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2.5%,比省目標值高2.5%.
(1)總體小康的特征和表現是什么?
特征: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
表現: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的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宏觀上看,國家的整體實力大大增強。
(2)全面小康的目標是怎么樣的?
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3)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是什么?
三大區別:(1)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
(2)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
(3)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的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
三、聯系實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16項指標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及其目標確定的原則,建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制度四個方面的16項指標,經濟方面4項指標。
到2020年,城市化率從現在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容量7億到7.5億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提高到全球前15名行列,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占有面積不得超過國土總面積的2%,恩格爾系數不超過35%,基尼系數35%-40%,人文發展指數不低于80%,城鄉二元結構指數1.80以下.人均預期壽命76歲,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0年,科技創新能力指數平均達到25%,科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