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七課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第三課,第五課的內容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六課的內容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本課的內容則是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另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時,由于民族和宗教問題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在本課還安排了有關國家的宗教政策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識記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民族自治機關的主要自治權,理解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據我國國情和實踐說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自治權的規定,用實例說明我國民族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正確認識我國民族政策,擁護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增強民族觀念,增強維護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優越性
教學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四、學情分析
1、針對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關于民族的一些基礎知識,讓學生了解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是本框的難點,通過對概念的分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國情的必然選擇是本框的重點,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地理知識來突破,以老師啟發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4、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同樣是本框的重點,可以結合前面對民族區域自治含義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
五、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
1、這個過程依賴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
2、學生的建構活動必然受外部環境的刺激影響,從而它是一個社會建構。
3、這種理論,為本節課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節課采用引導探究型“教學模式”設計,即教學設計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分析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參與,學生達到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目標,其模式如下:
復習舊知
提出問題
引導探究
形成概念
鞏固運用
內化回味
表述分析
深化完善
本節課運用的教具有:投影、多媒體
六、課前準備
1、熱點材料搜集與整理
2、導學案的印制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創設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師: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照目標,理解學案的有關要求,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其預習情況解決疑惑。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明確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