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消費
材料二:國家為實現“住有所居”,解決“蝸居”問題,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XX年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一要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二要繼續支持居民自主性住房消費。三要抑制投機性購房。四要大力整頓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2、XX年4月17日,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落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切實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通知說,近期部分城市房價、低價又出現過快上漲勢頭,投機性購房再度活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房價過快上漲的危害性,認真落實中央確定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采取堅決的措施,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3、XX年6月4日,國家住房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出通知,對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中第二套住房認定標準進行了規范。通知明確,對于二套房的認定不僅要以家庭為單位,同時執行認房又認貸的嚴厲政策。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材料三:暴力拆遷、極端對抗、因拆暴富┄┄針對“拆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經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征求意見,國務院法制辦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了《國有土地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擬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并于1月29日正式公開征求民意。征求意見稿用“搬遷”取代了“拆遷”,并規定只有因七種“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收房屋;只有90% 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進行危舊房改造┄┄新條例無論從名稱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無疑有利于實現政府與群眾關系的“同頻共振”。材料四:中國人對“房”總是情有獨鐘。中國的“農耕文化”和國人的“家國倫理”,造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家”,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居住處所,也是最終的情感歸宿地。與國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國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合幾代人的力量購房,在助長高房價的同時,個人也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成為“房奴”。經濟生活知識分析:(1)在我國,哪些因素在拉動房產價格的不斷上升?(2)你認為,什么樣的房價才算合理?國務院要求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有何意義?(3)面對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的局面,在購房問題上應怎樣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4)就解決“房奴”現象提出可行的建議。(5)如何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政治生活知識分析:(1)為什么黨和政府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力度?(2)結合材料三,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在拆遷問題上如何實現政府與群眾關系的“同頻共振”?文化生活知識分析:(1)結合材料四,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評析“國家倫理”對于中國人住房消費的影響。【辨別對錯】1.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購買者的目的所在。 2.紀念幣可以作為貨幣在市場上自由流通。 3.紙幣能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 4.商品的質量越好,價格越高,所以質量決定價格。 5.國家不能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 6.商品的基本屬性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7.人民幣匯率上升,表明人民幣升值,這會對我國商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 8.等價交換就是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相符合。 9.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價值量。 10.商品的供應量和需求量相互制約。 11.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12.攀比心理是不可取的。 1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而不是商品。 14.消費按照目的不同可以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15.生存資料消費就是衣食住行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消費。 16.綠色消費的主旨是可持續消費。 17.對待金錢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益。 專題一 生活與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