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比案例——多媒體作品合成
l 案例反思
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情況及效果令我始料不及,本次開課前在本校和外校都有試上過,按照教學設計流程上下來沒有問題,為什么這次會如此失敗?是我對學情不夠了解嗎?課前我已向縉云中學信息技術老師了解過,flash教學已經上了十來節課時,完成這樣的作品應該是“小菜一碟”,那原因究竟何在?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總結。我認為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宏觀方面:
1.當前信息技術應試教育的“鎖鏈”鎖住了學生的作品創作能力。以本節課為例,本節課的作品制作環節我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制作出一個場景,按照課前展示的“雁蕩山.swf”標準,每個場景中的圖層沒有超過4個,所有的素材都以模板中現成的元件形式提供,無需導入素材和轉換元件,但為什么如此簡單的任務卻沒有完成?,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不會創作。由于當前在信息技術會考中所涉及到的flash操作題目均將動畫以“半成品”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題目設置往往是將動畫中各素材、各圖層、各關鍵幀都設計好,僅要求學生做一些“移動位置”“創建補間動畫” ……等“填空”式的操作,所以部分學校為了向會考要“效率”,所有的信息技術課時都統統的“高效的”用來做會考練習,忽略了對學生獨立創作能力的培養。
2.自己教學經驗不足,缺乏處理臨時狀況的能力。第一次在這么大的場合參加評比,想想那么多同行和評委老師在臺下觀看,還有那么多人曾經那么無私的幫助我,溫州市教研室蔣莘老師,不必說課堂語言中的一字一句,就連課件中的每一張圖片,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有經過他仔細認真的推敲。“一定不能讓他們失望!”,心里越是這樣想,就覺得越是緊張,遇到臨時問題,沒能及時妥善的處理好,我覺得自己還是要多多爭取一些鍛煉的機會,從教學技能方面和心里素質等綜合方面都要讓自己盡快的成長起來。
微觀方面: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也有一些細節問題引起了我的深思:
1. 個別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坐享其成”。在巡視中我發現,個別操作比較熟練的組員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以后,便會匆匆忙忙的接過同伴的鼠標,慷慨的將同伴的任務也“代勞”,盡管我一再強調“幫忙時君子動口不動手”,但這種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這種“團結協作”背后,隱藏著一個很可怕的“隱患”那就是:那個被人“代勞”的學生可能在這一節課中收獲甚少。個別學生的“坐享其成”是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如何解決,我想如果長期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的話,可以將小組中的不同角色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分擔不同角色。這樣既可以對“搭車”行為避免,同時也對后進學生鼓勵。
2.4個場景的合成操作變成了組長一人“單槍匹馬”。由于4人成果的合成只需在一臺機上即可完成,所以在進行此環節時,盡管我一再強調除4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的參予、為組長出謀劃策。但在實際的操作中,仍然會出現個別的小組成員將合成交給組長,自己一人獨自做其它的事情。這也是本節課比較嚴重的一處失敗,試想過很多改善此環節的處理方法,但都感覺不是很理想,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