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信息學競賽輔導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2、設計好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般分為三個環節:設置問題情景à提供有效信息à設計實踐活動
設計問題情景:要讓學生注意,就要讓學生覺得怪。由一例題引出一個怪問題,激發學生的注意和求知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
提供有效信息: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灌輸知識,而是提供學生大量有效信息,引導他們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去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學生對老師當初提出的問題不覺得怪了,也就說明他們對問題開始理解了。
設計實踐活動:布置試題,引導學生遷移,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使他們產生再也忘不了,用起來真有效的感覺。
上述教學環節突出兩點:
a、突出學與習的相互補充,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適度自主,感到課堂里面也有學習的“自我發展區”,使教學達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境界。
b、突出過程、教學不是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作為最終目的,而是將重點放到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的動機和思路、發揮思維的積極性上。講一個算法,它的形式或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個算法針對什么樣的問題提出的,它解決該問題的過程是如何展開的。
三、研究性課程階段:學生成為創造的實踐主體
學生在基礎性課程階段和發展性課程階段中積累的知識和能力為他們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并且能夠激發起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認知活動和積極情感。因此,當優秀學生進入研究性課程階段后便發揮了巨大的能動作用,成為學習的主體。
1、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
在研究性課程階段,平時每周活動一次,一般在課余時間。但在全國競賽期間需要集訓,在集訓中即可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集訓內容即可能體現“全面發展”,知識覆蓋面要寬,多學科交叉。集訓結束前要求學生撰寫論文,對自己的解題經歷和研究成果作一番理性思考。但是僅有知識上的要求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態度和批評能力,這兩者是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行為的動因。
2、以問題為出發點,以自主探究為途徑,以構造網絡式思維模式為基礎,以創新為目的組織集訓。
問題是算法的核心。程序設計的思維活動表現為以問題為載體,通過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形式達到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數量、關系以及自身內部矛盾運動規律的認識思維過程,并且按照程序設計語言規則準確地將之描述出來。以問題為出發點,從過分專業化的語言規則和編程方法、技巧回到客觀世界,回到人們的日常思維,正是堅持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反璞歸真的過程。
新技術革命中知識翻新的驚人速度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怎樣學習。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學會新知,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教育的現狀也要求人們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改革一切不利于學會學習,不適應自身持續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做法。筆者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以信息學競賽輔導三個階段為契機,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