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構成的奧秘
觀看,閱讀
通過對人類關于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每一種新模型的出現都經過較長的時間,特別是從道爾頓到湯姆生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將近1XX年,說明科學探索的過程很艱辛。
讓學生帶著自己對原子內部構成的想象對照實驗現象的分析,感受原子核在整個原子中所占體積極小,所聚集的質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內部構成的空間模型。
感受物質無限可分性。
觀察原子內部構成的動畫演示,并以氧原子為例說明,對原子的構成有個完整的認識。
從圖表、動畫、史料中分析、歸納獲取信息,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主歸納總結,加工處理,培養主動與他人交流討論,清楚表達自己觀點的良好學習方法。
再次感受科學研究發現是無止境的,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研究發展到今天還沒有停止,依然不斷深入。
進一步認識物質的無限可分性。
第二部分認識相對原子質量
感受相對原子質量產生的意義
了解概念
學習查閱方法
[講解]原子雖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質量。通過現代科學儀器可精確地測出原子的實際質量。[展示]一個氫、氧原子各自的實際質量的小數表示[類比講解]這正像我們用噸為單位來表示一粒大米的質量有多大一樣極不方便,比較聰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質量比小米大一點”。類似的,為了便于研究問題,國際上采用原子的相對質量——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質量的大小。[提問]以氧原子為例,講解如何計算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ar(原子)= [介紹]其它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多少我們不需要再去計算,科學家已經把所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測定出。我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就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過卓越貢獻。
閱讀教材,查找一個氫、氧原子的實際質量
觀察,試著讀數、記憶、比較大小。
閱讀相對原子質量概念并用數學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與教材數據動手計算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閱讀課本p71資料利用教材154頁附錄ⅱ、教材75頁表4-3查閱下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氫、碳、氧、鈉、鋁、鐵
“讓事實說話”通過列舉數字,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原子質量書寫、使用時的不便,從而認識引入原子質量的表示方法——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利用生活經驗進行類比
計算與辨析中學以致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認識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實際質量的區別。
了解有關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新課總結
發現規律[引導]本節學習后你對原子的構成有了哪些新的認識?1、原子的構成情況2、電性關系3、電量關系4、質量關系[展示]氫、碳、氧、鈉、鋁、鐵原子的內部構成與相對原子質量表[板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回憶學生寫出本課題主要內容:構成原子的粒子種類、帶電情況、質量大小、所占空間大小、數量關系、質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