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掌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
小結。
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形成,也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了解美蘇爭霸形成的原因。
了解美蘇爭霸的典型事例。
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和美蘇雙方在爭霸中的基本態勢,以及美蘇雙方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原因。
冷戰的結束。
小結。
學生閱讀圖片材料,思考并回答。①共同敵人消失;②不同社會制度決定;③美國稱霸政策,企圖把資本主義推廣到世界各地,以維護其經濟大國地位和維持資本主義制度。而蘇聯成為其主要障礙。
學生觀察圖表并思考。圖中的這些數據表明美國在經濟上、軍事上已成為世界霸主,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二戰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學生各抒己見。
閱讀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問題。
“自由國家”指傾向于資本主義的政權。“共產主義”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
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馬歇爾計劃。
全班學生參與討論,自由發表觀點。
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
北約組織是一個軍事政治集團。
學生在圖上用不同的色彩或陰影做標記。標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借助教師提供的信息,思考并回答:丘吉爾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
學生思考并回答。組成華沙條約組織抗衡。
學生閱讀史料,思考并回答:赫魯曉夫的戰略意圖是爭取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學生邊看圖,邊思考回答有關古巴導彈危機的問題。
學生演示自己制作的課件:美國對越南的戰爭和蘇聯出兵阿富汗。
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方法①:用多媒體展示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圖片,如: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在西線配合蘇軍對德作戰;1945年,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的合影;1945年4月美蘇雙方在易北河會師圖等。思考:美蘇曾是并肩作戰的盟友,二戰結束之后雙方卻形成了對峙局面,為什么同盟關系會破裂呢?
方法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并沒有走上和平之路。戰后,一張厚重的、隔斷東西方的“鐵幕”緩緩降臨,美蘇之間的“冷戰”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個世紀的世界格局。
方法③:多媒體展示《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
1939年,美國武裝部隊人員總數為33.5萬人,國防預算僅為10多億美元。1945年,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達到1 200多萬,國防預算超過800億美元。美國陸軍規模小于蘇聯,但其海、空軍力量天下第一。1946年,美國軍隊駐扎在56個國家,遍布各大洲。到1947年,美國在海外已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還壟斷著原子彈。
思考:圖表中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
(板書: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一、冷戰政策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戰”政策?什么叫“遏制”?為什么它們要“遏制共產主義”?
多媒體演示并引導學生看《世界政區圖》,回憶二戰后在歐洲、亞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國家。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害怕共產主義影響擴大,以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顛覆等一系列手段,極力遏制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