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的應用》教案及課堂實錄
圖6 圖7 圖8 圖9教師:(高興地)這就是創新,敢于提出與教材上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是科學家們可貴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2.杠桿的分類(板書)教師:大家能通過觀察和思考對以上杠桿進行分類嗎?學生1:我認為杠桿可分兩類:一是直杠桿;二是彎杠桿。教師:不錯,這位同學觀察的非常仔細。還有其它分類方法嗎?學生2:我認為可把杠桿分為兩類:一是有固定支點的;一類是支點可移動的。如撬石頭的杠桿的支點可移動。教師:也不錯。圖1中的杠桿支點可以根據需要來移動。學生3:我認為按動力臂和阻力臂大小關系把杠桿可以分為三類:一是l1>l2,二是l1<l2,三是l1=l2。 學生4:我按動力和阻力的大小關系把杠桿分為三類:①f1>f2;②f1<f2;③f1=f2。教師:以上幾位同學對杠桿的分類都不錯,哪種分類對我們的應用有實際意義呢?學生5:后兩種分類更有實際意義。如前面談到的剪刀,作為理發用的就更注重省距離了,使用時可以方便地剪下更多的頭發,畢竟剪頭發并不很費力。學生6:后兩種分類實質上是一樣的,根據公式,①當l1>l2時,f1<f2省力費距離;②當l1<l2時,f1>f2費力省距離③當l1=l2時,f1=f2,既不省力,又不省距離。教師:這位同學對杠桿的分類已講的十分清楚了。當生活中更需要省力時,就使用l1>l2的杠桿,當生活中更需要省距離時,就使用l1<l2的杠桿。任何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面性,我們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研究問題。 教師:那既不省力又不省距離的杠桿有什么用呢?學生:精密的測量工具──天平就是這種杠桿。教師:非常正確。學生:(突然提問),我覺得圖3并不一定是費力杠桿,我在使用時發現:剪刀刀口受力的部位往往在刀口的中部或離支點較近的部位。當然也有剪刀刀口尖端受力的情況,這屬于費力杠桿。教師:(驚呀)是這樣嗎?大家認真地實驗,果真如此。全班同學認可。教師:看來,我們研究問題不能單憑想象,也不能僅看表象,輕易地下結論。還是實踐出真知……學生:(突然提問)我發現用瓶蓋起子起蓋時,除了圖8所示的外,還有象圖9那樣的一種起法。教師:是這樣嗎?你來給同學們演示一下。這位同學稍不注意,用圖9那樣的方法把啤酒瓶蓋起開了,全班同學都樂了。教師:(高興吧)我發現你們正在走科學家的路,非常不錯。你們身上巨大的潛能正在被開發……3.見過的杠桿:(板書)教師:今天,大家帶來了哪些物品,你們能正確說出它們屬哪一類杠桿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并把自己帶來的身邊的物品拿出觀察、實驗、分析、研究,教室里五十四位同學二十七個探究小組呈現了一派熱鬧景象:其中,有學生帶來了剪刀、瓶蓋起子、鑷子、電工鉗、打火機、訂書機、筷子、眼鏡架、夾子、折疊傘等,有的說課本、課桌蓋也是杠桿。更有趣的是一位學生把父親的釣魚桿也帶來了,為了安全,教師用黑板擦換下了魚鉤。這位同學一邊做著釣魚的精彩動作一邊解說:如果有了大魚,就用不著考慮省力了,需要再大的力也使得出,關鍵是省距離,右手稍微向下壓桿,就把魚釣出水面并落到岸上,多爽!大家看了這位同學的表演,都捧腹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