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密度(3)
生念:19.3×103……。 問:這個千克/米3是什么?密度的單位。 問:怎么來的?它表示質量用千克為單位,體積用米“為單位,由質量和體積的單位復合而成。 師:再看實驗中的數據結果,你知不知道肥皂和橡皮、酒精的密度? 生:可以直接看出來,比值就是密度。不同物質,密度不同。 分析數據引出:我們還常用克/厘米3為單位。單位不同,數值是否相同?差了1000倍。 把金的密度換算得到:19.3克/cm3。 通過密度表還發現什么? 酒精密度值和煤油的發現“一般”的含義。 展示課件:杯子碎成碎片,每一塊的形狀都不一樣。密度也不一樣?大小不同的泡沫誰的密度大? 誰能再舉一些說明密度是特性的例子? 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雖然m與v變化,但密度不會變,因m與v的比值不變。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特性,我們就可以科學地來鑒別物質。 三、解決實際問題 發散: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哪些地方會用到密度知識? 四、評估與交流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學到了什么,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體會到了什么不足? 最后,評選本節課最佳合作小組,表示祝賀。 作業:想辦法知道各種硬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板書設計】 多彩的物質世界 密度 一、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猜想 設計實驗 進行實驗、收集數據 分析與論證:同種物質,m與v比值相同。 不同種物質,m與v比值一般不同。 二、密度 物理意義:反映物質的一種特性。 同種物質,密度相同 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相同。 公式:ρ=m/v 密度表 單位 注:本節課是XX年4月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教學參考錄制的錄像課。通過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掌握方法、分析歸納后得出結論,即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探究,在參與實驗探究活動中互相交流、團結合作,感悟科學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