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3)文章的四個部分:先是交代 _________,然后_________,分析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結束。
【參考答案】
(1)北宋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國公 唐宋八大家 司馬光
(2)《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變法”
(3)寫信的緣由 駁斥謬論 原因 書信常規的結束語
二、課文復習
1.作者回顧
【明確】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求正所以經世務”,設置專局,使子與門人纂修各經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新政理論。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子注》若干條。
2.題目解說
【明確】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身為參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所以稱為“司馬諫議” )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了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本文是作者的復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事,并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滿。文章批駁了司馬光的意見,針鋒相對而又文筆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舉重若輕而簡明扼要,既表明決絕的態度又不失贈答之禮。
3.文章針對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王安石是怎樣回答的?
【明確】信中主要針對王安石指責變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著五事一一給予駁斥,進而為自己辨明。在駁斥前,先提及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擺出司馬光在長信中所指責的實施新法的五大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即所要駁的謬論。然后逐一分析所謂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為己辨明,進而針鋒相對而又入情入理地批駁了對方的觀點。結論同中有變,對前四點的駁斥,均是以“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作結。對“致怨”的駁斥,則采用不屑一駁的態度,此處無聲勝有聲。
4.一句“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現了王安石無所畏懼的政治家的膽略,說說課文中哪些地方展現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