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5.(1)作為領導,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大智若愚。
28.出師表
一、寫作背景
蜀漢后主劉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扶不起來的阿斗”,比喻極沒出息;“把別人當成阿斗”,比喻極其糊涂。
公元223年劉備討伐吳國失敗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為報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光復漢室,恢復中原為己任。公元227年,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離開國都,對這樣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該怎么辦?用諷諫的言辭,他可能聽不懂;直言教導又失君臣之禮節。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對他“曉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誡的內容,并具體指出如何去做;并“動之以情”,以自己為報先主之恩和對蜀漢無比忠貞之情來打動劉禪。因此這篇《出師表》一字一句都是從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稱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上書言事”,相當于今天的“打報告”陳述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出師表”意思是“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二、難句例析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2.引喻失義。
“引喻”是兩個詞,同義并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 “喻”是開導,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不合時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4.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譯文:只希望在亂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構的復合詞,這里是中性詞,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現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來看我。
6.察納雅言。
譯文:審察并且采納正確的言論。
7.庶竭駑鈍。
譯文:讓我用盡自己平庸的才能。
三、積累:
判斷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詞還是連詞,填入括號內。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2.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3.遂許先帝以驅馳( )
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
5.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
四、內容,層次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當時的嚴峻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并提出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三項建議
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1段)
劉禪昏弱,耽于安樂,親信宦官黃皓(小人),所以,文章一開頭就點明形勢之危急,論及國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劉禪。接著筆鋒一轉,指出在這樣危急形勢下的有利條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為國事盡心盡力,這就意味著客觀形勢固然堪憂,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勸諫: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聽取忠臣志士的勸諫,才能夠救國圖存。這是第一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