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二、課文復習
1.作者回顧
【明確】韓嬰,又被尊稱為“韓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難詳考。 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治《詩經》,兼治《易》。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劉舜太傅。著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南宋以后,僅存《外傳》。清趙懷玉曾輯《內傳》佚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韓詩外傳》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
2.關于周公
【明確】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北),稱為周公。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出師東征,平定反叛,大規模分封諸侯,并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于《尚書》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3.題目解說
【明確】本文是節選自《韓詩外傳》,題目是編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兒子伯禽的一段內容。誡,告誡,警告勸誡之意。
4.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明確】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即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
“六德”就是六種謙虛的美德,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5.結構分析
【明確】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雖只1段,但按照“起、承、轉、合”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 擺出觀點:“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
第二層(第2-5句):正面闡說論點。
第三層(第6句): 反面闡說觀點。
第四層(第7句):總結問題,突出中心。
6.翻譯:
【明確】周成王將魯地分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一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輕賤了,盡管這樣,我還常常洗一次頭中間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頭發來招呼客人,吃一頓飯中間要停三次來接待客人,還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持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佑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知識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為君王的,之所以能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行。不謙虛謹慎而失掉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三、深入探究
1.你認為文中提到的六種“謙德”有何顯示意義?
【明確】這六種“謙德”,對現在仍有借鑒意義:一個人尊敬別人,寬以待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國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儉節約,這樣國家才會更發達,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個人身居要職,就仍要有一種謙虛的美德,不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這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國家科技發達,兵強馬壯,別國才不敢侵犯,自己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一個人學識淵博,聰明睿智,但仍要虛心,復習別人的長處,不可狂妄自滿,驕傲自大,這才叫真正的聰明。(能根據現實,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