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復習知識梳理
說明:本段可分為三小層,第一小層,分析形式;第二小層指出在這樣危急形勢下的有利條件;第三小層,提出開張圣聽(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
這段內容有兩點:賞罰標準要統一和執法不宜偏私。(若用課文中原文回答層意則應答第二段第一句).
“宮中”,指劉禪皇宮中的親信。“府中”指諸葛亮丞相府(即執政的朝廷)中的官員。223年,劉禪命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治府嚴明,賞罰有度。鑒于對劉禪昏弱的擔憂,諸葛亮特意提醒劉禪,對宮中要賞罰分明,如同府中賞罰嚴明一樣。賞罰嚴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栌沟幕实廴菀子H信宮中親近侍臣,受他們牽制與朝廷中執政的官員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后導致亡國。這是東漢王朝覆亡的歷史教訓,諸葛亮把這作為前車之鑒而提出建議,他先強調宮府一體,執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對宮中要施行嚴明的賞罰制度的建議,說服力強。這是第二項建議。
第三層(第3-5段)
為了保證出師以后蜀國內政的穩定,諸葛亮對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將一批可靠的優秀的文臣武將一一向劉禪推薦,并警之以歷史教訓,讓他明白親賢遠佞,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對人事的這番安排,可謂用心良苦,劉禪要親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舉;劉禪要疏遠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對劉禪“親賢遠佞”的建議,針對性強,意義重大。這是第三項建議。
國內政局穩定,諸葛亮出師伐魏才能無后顧之憂,這一部分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下文的出師。
第二部分:表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自任的決心和對蜀國忠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層(第6段):自述出身,講述個人經歷。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笔窍葘懽约荷矸,志趣,表明自己無意功名。接下來,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與先帝以驅馳。”中,再寫自己對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边@一句敘述自己與先帝艱苦創業的歷史。
第二層(7段):表達盡力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層(8段):提出光復漢室的要求。
第四層(9段):訴依依之離情。
五、內容分析:
1.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文章開頭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又說“益州疲弊”?
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魏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3.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幾條治國建議?并且反復陳說的又是哪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