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小結: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xiāng)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告訴人們什么?
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xiāng)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深刻揭示出封建傳統(tǒng)對人民大眾精神的束縛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發(fā)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對新生活的熱切希望。
二、與作者共探“路”
1.“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xiāng)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tǒng)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課后作業(yè)
魯迅在《故鄉(xiāng)》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寫出二十年來故鄉(xiāng)人、物的變化,表達了一個深刻的社會主題。你的故鄉(xiāng)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變化,請通過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方式了解這種變化,并探究變化的形成原因,及隱含在這變化中的現(xiàn)實意義。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結果寫成600字左右的文章,準備在課堂上交流。
六、我的叔叔于勒
參 考 教 學 案 例 個性化備課
學習目標:
1.梳理小說情節(jié),感悟起伏曲折的情節(jié)所表現(xiàn)的深刻主題。
2.體會小說精妙的藝術構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3.誦讀欣賞文中的語言,能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詞句來評價人物的思想性格。
4.能繼續(xù)閱讀莫泊桑的其他作品一篇。
教學重點:
誦讀欣賞文中的語言,能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詞句來評價人物的思想性格。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學習
1.仔細閱讀文本,積累有價值的字詞
2.從各種渠道收集作者資料,了解莫泊桑的生平、作品、風格等。
3.嘗試簡述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有完整的情節(jié)、不使用第一人稱,并準備向同學們講述。
課堂學習
一、導入
1.前面我們閱讀了魯迅的《故鄉(xiāng)》,從中認識了閏土、楊二嫂這些舊中國農村的小人物,我們和作者一樣對這些人物充滿了感情,更借助這些人物了解了一個時代。其實,每個作家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更是展示了一個特殊的時代。今天我們就要走出國門,通過外國作家的作品認識外國社會,認識那個社會中的另外一些小人物。
2.學生交流對莫泊桑及其所處時代、作品風格、作品情況的了解。
二、整體把握
1.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簡述這個故事。
開頭是這樣的:“在19世紀的法國,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2.整理情節(jié)
要求學生按照小說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結構整理情節(jié),并且試一試用最簡潔的短語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提示:可以借助題目)
參考板書
開端 盼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 發(fā)展 贊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