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案設計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凄涼——恭敬
總結:肖像描寫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會現實。神態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閏土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 不僅經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楊二嫂: 外貌:“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
動作: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帶走了
總結:外貌描寫表現她家庭生活的貧困,語言描寫體現其潑悍、放肆、自私,動作描寫表現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3.造成人物命運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章和寫作背景)
參考:(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2)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
(三)總結對比的作用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物的變化,色調的對比,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
人物的前后對比,既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變化說明了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楊二嫂和閏土2個人物也形成了對比,文中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 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內容,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重點:1.抓住細節,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2.理解小說中議論性語句。
教學程序:
一. 查字詞和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討,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一)閱讀第一部分,理解“我”回故鄉的心情與感受
1. “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現實的“故鄉”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當“我”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時,心情如何?(“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2.怎樣理解第3段“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3段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復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