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案設計
2. 隔膜說: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創造說: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最后3節議論性文字。
2.完成課后“探究 練習”。
六.板書設計:
故 鄉
記憶中的故鄉 現實的故鄉
環境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 天氣陰晦,冷風,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荒村,沒有活氣
人物 閏土 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
“月夜瓜地刺猹圖”、“雪地捕鳥”
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
楊二嫂 顴骨也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
“終日坐著” “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冷笑
對比的作用: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人物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和城市平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的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人物關系的對比,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和隔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故鄉》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環境、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分析,使學生領悟本文主旨,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領悟在景物描寫和肖像描寫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2.難點:品味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體會它們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的情節比較淡化,但是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則比較豐滿,對比手法的運用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情節略講,把重點放在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的對比分析上。第一課時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說的情節、線索,理解重點語句,了解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在對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變化,探究小說的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講讀課—---通過講讀把握小說的情節,理解有關語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把握小說的情節和線索,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 由《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