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案設計
“鄉愁”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余光中的《鄉愁》表達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思念,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思想感情。
2. 那么魯迅《故鄉》中的故鄉又是怎樣的呢?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板書課題)
二.檢查字詞(ppt):
陰晦(huì) 蕭索(xiāo) 猹(chá) 五行缺土(híng) 弶(jiàng)
獾豬(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顴骨(quún gǔ)
嗤笑(chī) 嚇(hè) 瑟縮(sè) 深黛顏色(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三.指導閱讀:
(一)復習小說的知識,注意把握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二)了解《故鄉》的寫作背景:是魯迅寫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說,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廣大的農民,處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加之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他們紛紛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三)按要求閱讀課文。
1.理清小說的情節和線索。
2.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劃出不理解的語句。
四.探索研究:
(一)小說的情節。
明確:課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順序。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寫“我”回故鄉所見之景和“我”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交代“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至“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處理搬家事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至結尾),寫“我”漸離故鄉時的種種感觸。
(二)環境描寫:具體段落,比較環境的異同,結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1.自然環境:(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里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凄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于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