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政治第6課 做守法公民教學設計
第一: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案例:阜陽偽劣奶粉案牽涉者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關部門對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及的11個省區市劣質奶粉案件查處工作進行了督查。共查處劣質奶粉生產企業49家、窩點1家、不合格奶粉生產企業3家,其中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案企業12家。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程序對有關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的97名責任人員作出了處理。查處劣質嬰兒奶粉、嚴懲涉案有關人員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作用?
案例:XX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掃黃打非辦在市影劇院門前舉辦集中銷毀非法音像制品現場會,銷毀非法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10萬多張。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有什么危害?怎樣才能制止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的蔓延?
第二: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群眾的最高利益。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道德和法律緊相連
探究:《被告山杠爺》的思考。說明山杠爺是法盲,法治觀念差,不懂得加強道德建設也必須依法辦事。村民也是法盲,必須開展普法教育。
(1)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2)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總結全課,布置作業(同步導學第六課第一課時)
教學反思(略)。
第6課 做守法公民
樹立法治觀念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法治觀念的內涵及其增強公民法制觀念的重要性。
2.了解公民學法、守法與依法維權的關系。
3.理解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守法意識,學會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學設想】
本課是在上一節認識依法治國的基礎上進行的,著眼于學生的從知到行的過程,通過具體生動、鮮活的事例來引導學生思想認識上有一個升華。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接觸到的山杠爺,好心卻落得被捕的下場,從山杠爺的身上,我們懂得樹立法治觀念顯得至關緊要。
【設計思路】從上一節內容講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出發,從邏輯上是講的是三個部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中的第一部分“是什么”。這一節應該是講公民為什么要樹立法治觀念(為什么)和怎樣才能樹立法治觀念(怎么做),特別是青少年。因此從上一節山杠爺的下場出發,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可能是震撼。激發探究的興趣。也可從插入的動畫“6-動畫-2法制與生活”導入新課。
二、新授課文
1.學生代表朗讀課本p80案例后,探究:
(1)分析不法少年、王某表哥及王某三人行為的不當之處。
(2)出謀劃策:為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家庭、學校、社區、及個人應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