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第一單元親近社會復習
(一)對個人:①知識:有利于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拓寬視野,增長知識,②能力:有利于我們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情感:有利于我們增強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感。(二)對他人 :能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三)對社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利于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有利于社會文明進步。我們青少年學生關心社會發展,關心祖國建設,不僅是熱愛祖國的重要表現,也是我們自己健康成長的迫切要求。6、青少年怎樣親近社會,服務社會?(1)親近社會,必須克服對社會的冷漠情緒和“看客”現象,以天下興亡為己任。(2)要親近社會,融入社會,我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3)親近社會,融入社會,還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復雜的社會現象,善于明辨是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4)我們青少年學生只有胸懷祖國,腳踏實地,投身實踐,才能服務社會,有所作為。(5)青少年親近社會,服務社會,首先必須自覺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6)親近社會,服務社會,還要樂于為社會,為他人奉獻愛心和力量。7、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具體形式:a:積極參加義務勞動;b照顧老人與兒童;c自愿清理社區衛生死角;d為災區捐款,捐物;e義務植樹;f清理城市的“牛皮癬”g在小區回收廢舊電池……第二課:融入民族文化8、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中華文化的特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二)地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 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中華文化的貢獻: (1)中華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經驗,實踐智慧,審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眾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閃爍著我國各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光芒。9、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兵馬俑,蘇州園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目,京劇,戲曲,秧歌,剪紙,刺繡,雜技,唐詩宋詞,明清小說 ,中華武術,本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泰山廟,陸公祠,便倉枯枝牡丹園,明末書法家宋曹故居,大豐白駒鎮《水滸》作者施耐庵故里,東臺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讀書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臺發繡,義豐的龍舞,建湖的雜技,淮劇10、明確自己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義務和責任(一)國 家角度①國家立法部門應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護文化產方面的法律法規;②國家執法部門應嚴格執法,堅決打擊破壞遺產的違法行為;③推動科技創新,提高保護能力;④進一步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保護經驗。(二)社會角度:①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②鼓勵繼承,發揚民間藝術,民俗。(三)個人角度:①認真學習、自覺遵守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樹立保護文化產的責任意識;②向他人、向社會宣傳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③運用法律武器同破壞產的行為作斗爭;④為保護文化遺產向有關部門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