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
教學環節二:我眼中的小康1.呈現本備課系統提供的多媒體資源《我眼中的小康》,讓學生了解一些人對小康社會的看法,引發學生的討論。 2.學生交流各自對小康社會的看法。可以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人們的精神面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 3.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意見和看法,總結出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的內容。教學環節三:解讀小康1.教師:前面我們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詞,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種衣食無憂、內心感到滿足的生活狀況。“小康”是否就是指“靚起來的服飾”“精起來的飲食”“大起來的住房”“鼓起來的錢袋子”等等這些物質生活?“小康”一詞是怎么來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這些內容,我們才能夠全面地把握我們現在的狀況,懂得我國經濟建設的意義,了解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 2.呈現對“小康”概念的各種表述,如“小康”一詞的來源、包含的意義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含義等。學生討論其意義,暢談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的美好。本備課系統提供的資料《小康詞典》可以供師生參考。 3.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6 頁的第一篇閱讀資料,回答如下問題。 ①“小康”一詞源自哪里? ②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4.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6 頁的第二篇閱讀資料,回答以下問題。 ①最早提出“小康”設想的會議是(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②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的會議是(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xx大 ③從( )年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 a.1979 b. c. d. 5. 呈現教科書第27頁中的第一篇閱讀資料,讓學生通過分析資料了解我國現階段小康生活的狀況:到XX年,我國國家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臺階,總體實現了小康,但是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 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7頁最后一段閱讀資料,了解我國21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了解“全面小康”與“總體小康”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科書第28頁的閱讀資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層次的小康的內容。總結本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要經歷的基本過程。現在,我們懂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實現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懂得了建設國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可以請學生發表意見,說說學習了本節課后的感想。初步感受近年來我國發生的變化,體會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初步感受小康生活,了解人民對小康生活的期盼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會。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會的美好,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鋪墊讓學生從理論上了解“小康”一詞的含義以及我國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了解建設小康社會與提高我國人民物質與文化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我國政府是如何促進生產發展、實施強國富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