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一心的抗日戰爭》教學設計
東史郎191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1937年8月,25歲的東史郎應召入伍,系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上等兵,曾參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漢、襄東等戰役,1939年9月因病回國。1944年3月,他再次應召參加侵華戰爭。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國軍隊投降,1946年1月回日本。東史郎有記日記的習慣,他把侵華戰爭期間的所見所聞詳細地記錄下來,共有5卷37萬字。戰后,東史郎回到日本,先后經營電影院、機床制造業等,生活富裕。1987年,東史郎出于對參加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向中國人民謝罪的愿望,在日本京都的和平展覽會上,公布了他的戰時日記,其中包括記錄當年南京大屠殺情景的材料。他說:“對于一個退伍軍人來說,戰場上的事是不能磨滅的,因為我常常看到那本日記,當時的情況就常常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半個世紀前的事情大家都忘記了,但我因為有這些日記,所以才能記得這些事。”同年12月,東史郎以《我的南京步兵隊》為題,將日記節選后交青木書店公開出版,在日本國內外產生較大反響,同時也遭到日本右翼勢力的嫉恨。1987年12月至1998年3月,東史郎先后四次來南京,誠摯地“向南京人民謝罪”。他的家里因此接到不少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嚇電話,罵他是“叛徒”“賣國賊”“舊軍人的恥辱”“褻瀆了英靈”“罪該萬死”等,但東史郎及其家屬不懼威脅。東史郎說:“我們日本人對蒙受原子彈的危害大聲呼號,而對加害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痛苦卻沉默不語。……作為戰爭的經歷者,講出加害的真相以其作為反省的基礎,這是參戰者的義務!在侵華戰爭期間,受軍國主義思想的毒害,東史郎無疑是中國人民的加害者,雙手也曾沾上了中國人的鮮血。但中國有句古話:“知恥者,近乎勇!睎|史郎能在半個世紀后,不怕圍攻、謾罵和威脅,勇于站出來對侵略戰爭反省,向中國人民謝罪,并無情地揭露日軍當年的殘暴行徑,這需要相當的覺悟和勇氣,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正義行動。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的損失抗戰勝利后,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 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千米,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中國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 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后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 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 600余億美元。“九一八”事變前,日軍的侵略魔爪多少次伸向中國?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1895年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侵占中國領土中國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 1905年,日本取代沙皇俄國,攫取了租借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等權益。不久,日本把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設立殖民統治機構“關東都督府”,把駐扎在東北的日軍命名為“關東軍”。 1914年,日本攫取了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利益,侵占了青島和膠濟鐵路。 1915年,日本以武力相威脅,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同年7月,內閣首相、陸軍大將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3月,在日本帝國主義卵翼下,在長春建立起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從此,日本帝國主義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強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使我國東北3000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