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節 亞洲的人文環境(第1課時)
師生小結:由結果看出:亞洲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大洲,而且也是凈增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師承轉:亞洲這種人口特點會對資源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呢?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學生討論:閱讀材料,完成p12活動2
教師指導后出示答案:
教師引導: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請大家嘗試繪制良性循環的結構圖。
學生活動:繪制圖。教師出示內容,學生找聯系。
教師指導后出示參考答案:
教師指導活動: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學生活動:(略)
教師引導:請大家交流搜集的材料,課下寫出由于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巨大壓力的小論文。
學生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略)
課堂小結:(略)
●○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人口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1%
2、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東亞、南亞、東南亞
3、人口眾多對環境、資源產生的壓力
第六章 第二節 亞洲的人文環境(第2課時)
江南初中 朱文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我們的大家庭——亞洲存在著多樣的地域文化。
②使學生知道各地區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密切的聯系。
③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理解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④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è 能力目標
①利用所學的自然地理知識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并能舉一反三,初步形成人地關系的地理思維習慣。
② 能運用數據、資料分析說明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現狀。
③能運用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圖結合實例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三類產業比例的關系。
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知道各種地域文化雖存在著差異,但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無高低、優劣之分,是平等的,初步形成正確的地域文化觀。
②能正確評價中國在亞洲各國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重點難點
①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異的原因。
②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cai(亞洲各民族生活的影視片段;代表著亞洲各地的自然風景圖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印度獨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視素材;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反映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學生準備
搜集亞洲不同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情資料,并歸類整理,與同學交流。
●○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投放多媒體景觀圖:(p13圖6.17①))
問:看到了什么?
生:人、帳篷、駱駝、人穿長袍、帳篷在沙漠上、駱駝是單峰駝
教師引導:人為什么穿長袍、為什么居住帳篷、人們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當地的自然環境如何?
師生分析: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民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