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節 亞洲的人文環境(第1課時)
師:分析一幅圖,要觀察人們的服飾、居住環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什么聯系。
教師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將全班分成五個小組,討論p13圖6.17②-⑥幅圖所反映的當地文化狀況,選代表發言。
出示參考答案:
圖②: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圖③: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圖④: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圖⑤: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圖⑥: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生:用最短時間(30秒)完成p14活動1
師:由此可見,各地區的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自然環境適宜的地方,就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生: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
師:有哪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
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地區。
師:這三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讀圖分析三地區氣溫、降水、地形和土壤,進而說明人類文明發祥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
生:討論后七嘴八舌回答,都位于北半球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于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于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師:這一切都是巧合嗎?說明了什么?
生:不是,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材料: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所搜集的亞洲不同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情資料。教師引導學生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問題:每種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有其特點和存在價值。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實現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基礎,也是新時期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速對外開放的要求。
師: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印度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困難。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歷史條件。
師: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視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社會條件。
師: 教師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
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為什么?
生:因為那里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它成為較富裕的國家。
教師提問: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