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 ,之二)
在填完此表后,學生應對三國建立的問題掌握清楚了。在填魏國的建立者的時候,建議講師應重點指出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同時可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提問:“曹操是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教師指出:曹操死后,曹丕建魏,東漢至此結束,這是三國的開始。因此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應該是東漢末年的人。
關于“魏、蜀、吳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找到各國發展經濟的方法。同時教師應著重指出:230年吳國的衛溫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中國臺灣地區的聯系。
最后建議教師提出思考題:“《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今天我們學習了《三國鼎立》這一課后,你對這種說法持什么態度?”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赤壁之戰
教學難點: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
學法設計:講述法為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在《東漢的興衰》一課中,所學的有關黃巾起義的內容。誰能夠回答出:黃巾起義的時間?領導人?作用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腐朽的東漢王朝趨于瓦解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機擴大自己的軍隊,甚至于公開舉兵反漢,成為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從此,我國歷史自秦以來400多年的統一局面結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二個階段,共約370年的歷史。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導言部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什么?(這一時期有兩個特點:一是我國封建國家第一次出現大分裂;二是全國范圍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時期的開始──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和曹操統一北方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教師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示意圖》提問:“我們可以從這幅圖中看出什么歷史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回答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最大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么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么樣呢?學生肯定回答: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雖然是閱讀性文字,但是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因為只有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明白為什么曹操會壯大,和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所以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材料,以自己的理解為同學們談一談什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么好處?此外,在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關“屯田”的內容進行處理。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總結。
措 施
內 容
結 果
挾天子以令諸侯
把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它的名義來發號施令。
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擴大了政治影響
唯才是舉
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做官,不論出身地位如何。
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
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使得曹操的實力大增,足以與強大的袁紹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