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五單元教案
身邊的故事
一、教學思想
1、正視差異,讓學生個性張揚學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個性化人。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社會環(huán)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從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沒有兩個學生是完全一致地思考問題,處理信息的”!昂⒆拥膶W習方式就像他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闭暡町悾浞肿鹬貙W生個體的不同,在學生獨特的個性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火花,給學生架設各種平臺,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個性張揚。
2、主動問答,讓思維張開翅膀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人本主義理論也主張,學習不能由外鑠,只能靠內發(fā)。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的內容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主動問答指的是學生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或向他人質疑,并相互探討以解決問題。主動問答提倡學生能問、會問、善問、巧問、質問?夏崴肌巍ず髡f:“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因為“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美國斯特爾·g·卡爾漢),“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美國布魯巴克)。人皆有天賦的學習能力,為教師者,必須首先認定,每個學生都有天賦的學習潛在能力。給學生充分空間,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3、有效生成,讓課堂激情四射生成,相對于預成、既定而言!掇o!分械慕忉屖恰白匀恍纬伞。它反對老師對學生的一味“塑造”,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個性化構建的成分。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是活生生的課堂,課堂的主人翁——學生與教師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課堂無法象電腦般按程序完成所有步驟,課堂中隨時會生成計劃外的東西。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曾經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理解學生的異見,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寬容學生的誤見,捕捉回答的亮點。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構成和生成者。課堂在互動中不斷生成,課堂在生成中激情飛揚。二、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
1-3 嘗試從不同種類的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社會信息。 5-1 選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
(二)學教目標
1、觀察照片,了解人們物質生產生活狀況的變化。
2、在觀察照片的過程中提高從圖片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通過主動問答,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能力。
3、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歷史的觀點理解身邊的變化。(三)教學流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近期學生活動的照片,請學生介紹照片的故事。 活躍氣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引出本課線索:照片。 一、發(fā)現(xiàn)變化 1、展示20世紀初家庭與當代家庭的照片,請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尋找20世紀初的家庭生活與今天的區(qū)別。 2、引導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的變化。 1、通過觀察照片和身邊事物的變化,了解衣食住行等物質生產生活方面的變化。 2、在觀察照片的過程中提高從圖片中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通過尋找照片與今天生活各方面的不同,感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二、探討變化 1、 對比兩張照片,請每個學生提出問題。 2、小組整合,提出能反映小組愿望和水平的問題。 3、探討問題。 1、通過主動問答,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能力。 2、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歷史的觀點理解身邊的變化。 結束新課 1、 如學生的問題未討論完,或產生新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后探究。 2、 如基本討論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該如何面對變化。 1、余下問題,激發(fā)學生課后探究的興趣,將課堂延伸到課后;2、引導學生關注變化,激勵學生勇于面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