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統一國家的鞏固學案
“輪臺詔”標志著武帝末年政策的轉折點,改正自己的過失,停止連續三十二年的大事征伐。從此不復出軍,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轉變到重視生產、減輕民眾負擔、恢復民力上來,因而出現了社會安定的轉機。對此司馬光評論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遵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董仲舒的思想和其之后的社會歷史之中,“百家思想并沒有真正絕跡,而是融入社會、融入儒家的理論之中。故有謂:《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中國哲學史二卷。65頁董仲舒認為片面強調法制,任刑而不尚“德”所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必然會“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水”,是以仁德代替嚴刑、德刑并用,“限制豪強”“以贍不足”等等政治原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