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國家統一 措施與意義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基礎;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思想文化 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對后世影響深遠。
焚書坑儒,對維護國家統一有重要的影響。但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推行儒學教育,設太學。此后,儒家學說逐步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軍事 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還派兵統一了東南、嶺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興修靈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 衛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在漠北戰役中擊敗匈奴,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但耗損過大。
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在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又有擴大,設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
農民起義 原因 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這是導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災荒連年。
簡況 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在陳建立了政權,但不到半年即遭鎮壓。 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堅持了大半年即失敗。
意義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
與匈奴關系 秦漢之際,冒頓單于首次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畜牧業、冶鑄業迅速發展,學會了農耕,匈奴族進入鼎盛時期。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后又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對匈奴實行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匈奴無力再與西漢抗衡,部分西遷。
公元前1世紀中期,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漢元帝接受呼韓邪單于請求,將王昭君嫁給了他。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3.兩漢經濟的發展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發明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南、北方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黃河中下游廣泛種植桑麻。
手工業 絲織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炒鋼技術,鐵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商業 政策 重農抑商。
長安、洛陽 人口多(50萬、100萬);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蔭,較完整的排水系統;“市”為專門的商業區,商品繁多。
4.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對外關系)
張騫通西域 西域含義 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