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2.關于“焚書坑儒”
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擊郡縣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議論秦始皇暴政。
目的:鞏固郡縣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實質:思想文化專制。
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動,采取統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書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現之一。
3.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認識
劉邦、項羽在秦朝滅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因為他們的目的和陳勝、吳廣一樣,是為了推翻殘暴的秦二世的統治,他們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而秦亡后的活動就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了。
4.漢武帝為何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漢武帝的大一統,是指國家高度的統一,主要表現為中央集權的鞏固,特別是政治上解決王國問題;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的統一和思想上的統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漢武帝要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國家,需要一種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這時,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張,對儒學加以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主張的特點是:外儒內法,思想專制。一方面董仲舒講的儒學實際上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二是禁止其他各派學說傳播。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在當時為解決王國問題,鞏固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二是儒學獨尊,使孔子為代表的儒學逐步成為封建統治思想;三是董仲舒的新儒學帶有神學色彩,導致兩漢神學迷信的長期泛濫;四是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五是儒學獨尊長期以來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
5.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
漢代經濟發展迅速,出現了繁榮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兩漢時期國家長期處于統一局面,環境比較安定,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2)漢代的統治者如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人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措施(如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重農抑商政策、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等),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3)科技的進步如農業、手工業方面新工具和新技術的應用,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4)水利的興修、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等等,也是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
6.對漢代和親政策的理解
和親是不同民族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系。歷史上的和親有不同的類型,一種是針對敵對的民族,如西漢初年與匈奴的和親(漢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戰,劉邦采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歲送一定量的絮、繒、酒、食等給匈奴;雙方約為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采取了這種和親政策);一種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漢中期與烏孫的和親;再一種用于已經內屬的少數民族,如西漢末年與南匈奴的和親(“昭君出塞”)。不同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下的和親所產生的客觀效果不同,但一般來說,其結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