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招賢納士。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圖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離失所的漢獻帝接到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黨取得了優勢地位。曹操愛才若渴,連下幾次唯才是舉令,于是一大批賢臣名將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農民,墾荒屯田,不僅解決了流亡農民的生計問題,而且對北方的生產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更關鍵的是它解決了大部隊糧草供應的難題)。就這樣,曹操敢于向當時的大軍閥袁紹挑戰,雙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
3.講解“官渡之戰”
flash動畫:官渡之戰
4.分析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說明)
材料分析:毛玠語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
——《三國志》
我們看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明顯處于劣勢,然而兵力并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它還取決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打敗不可一世的袁紹是因為他占有許多優勢。回憶一下我們所講的內容,想一想曹操擁有哪些有利條件?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上的優勢。招賢納士,謀士如云,勇將如雨。
實行屯田政策,解決了大部隊糧草供應問題。
而袁紹這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一則材料
圖片5:材料分析:沮授說紹云:“……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弗能用。
——《三國志》
袁紹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糧足,聽不進正確意見。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傲慢,不采納許攸的建議;曹操虛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謀士許攸的意見,也是曹軍取勝的重要原因。
5、強調官渡之戰的作用
圖片6: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1.了解曹操的遠大志向
圖片7:官渡之戰后,曹操繼續對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又陸續消滅了一些軍閥,2XX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經渤海邊時,留下了豪情滿懷的詩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時曹操 53歲了,他的壯心時什么呢?(南下統一全國)那他將遇到的對手是何許人也?
2.簡述劉備、孫權情況。
3.重點介紹:三顧茅廬,隆中對。
這時孫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并大有發展,控制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
劉表沒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劉備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接受了這位年僅26歲的臥龍先生為他設計的戰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最終實現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勢。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一幅怎樣的戰略藍圖呢?看書102頁回答,從此隆中對策成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按照這個戰略方針,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吳抗曹,孫劉聯軍同曹操展開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4.分析赤壁之戰交戰雙方的優劣勢
2XX年曹操率領20多萬大軍南下,而孫劉聯軍當時只有不足5萬兵力。這一次曹操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兵力,然而我們都知道他卻殘敗而回,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