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
[資料]
曹操統一北方后,開始把進攻矛頭指向南方長江流域,準備統一全國。
2XX年六月,曹操恢復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七月,率軍20余萬南下進攻荊州,準備占領長江中游后,順流東下消滅江東的孫權。曹操軍隊還沒有到荊州,荊州牧劉表病死;兵至新野,剛繼位的劉表次子劉琮降曹,曹操不戰而得荊州。時劉備屯駐樊城,聞訊急忙退往江陵。后被曹操率軍追趕,在長坂戰敗,又退至夏口。曹操隨后進占江陵。
曹操占領荊州后,便致信孫權,脅其歸順。劉備在與魯肅會談后,會同關羽水軍,兵進樊口與孫權軍隊靠攏,并派諸葛亮為使者去柴桑見孫權,建議孫、劉結盟共拒曹軍。孫權同意周瑜和魯肅的意見,決定聯合劉備出兵抗曹。
周瑜率兵3萬,聯合劉備軍隊,共約5萬,至赤壁迎戰。初戰曹軍失利,暫駐軍于馬林。營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不服水土,患病者日眾。曹操命人用鐵索將戰船連在一起,以求平穩,減少顛簸。東吳趁機用計,周瑜部將黃蓋建議周瑜用詐降火攻之計以破曹軍。于是,黃蓋致書曹操表示愿降。在十一月的一天,正值東南風起,黃蓋率裝滿柴草、油脂的戰船,駛向江北。當船行至距曹軍船艦二里余時,黃蓋點燃干柴,頓時,“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并延及岸上曹營,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孫劉聯軍趁勢水陸并進,曹操不敢再戰,率眾從華容道陸續撤回江陵(捉放曹)。此后一時無力南下,遂撤兵北還。劉備趁機占有鄂、川地區,孫權也得以鞏固在江南的統治。
赤壁之戰是繼官渡之戰后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曹操此役的失敗,使他統一全國的希望成為泡影,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明確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建立魏國,才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此后蜀、吳相繼建國,三國鼎立局面出現。
赤壁之戰后,曹操深感無力征服南方,于是改變方針,轉為著眼于對內經營。他先后平定了涼州馬騰、韓遂、漢中張魯,取得了關中、涼州和漢中地區。軍事上則對南方采取防御方針,西面固守漢中,后退守長安,南面力保襄陽、樊城,東南則死守合肥、壽春一線。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曹魏初年。
赤壁之戰后,劉備的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他先攻占湖南一帶,又派諸葛亮、關羽據守荊州,自己西攻劉璋,占據益州;后又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一時間,威震北方,成為三足鼎立的一極。
孫權在戰后也收獲頗豐。他一方面同曹操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面,將嶺南地區收歸版圖。但劉備勢力的日益強大,特別是荊州關羽的發展,令他深感不安。于是他暗中聯合曹操,乘關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線進攻曹軍之際,派呂蒙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這一行動,將劉備徹底封鎖于三峽之內,使劉備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流產,三國鼎立的趨勢更加明朗。
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是年十月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魏文帝),建都洛陽。
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221年,孫權遣使向曹丕稱臣,被到為吳王。次年,魏吳交惡,孫權與曹魏斷絕關系,建年號為黃武,仍稱吳王,都于武昌,實際上吳國政權已經成立。黃武八年(229年),孫權始稱帝,改元黃龍,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三國鼎立局面至此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