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案例走近青銅時代
3.制范:須經過三個程序:造型、翻范、合范。
造型就是作模子。翻范,就是把澄濾過的細泥調和均勻,拍成平片按捺在模型外部,用力壓緊,使模上的花紋反印在泥片上。等到泥片半干時,按器物的中線或耳、足、邊、角用刀劃成若干塊,各片之間劃出三角形的卯以便密切結合,然后慢慢陰干或用微火烘干。一件器物的外范劃成多少塊,要根據它的大小來決定。合范,就是把分片作成的外范合攏在一起,作為器物的外腔,再在外范中心加一泥芯,作為內范。內范比外范略小,二者中間的空隙就是澆注銅液的地方。
4.熔鑄:又稱為精煉。包括調劑、精煉、澆注三個環節。
調劑,就是調配銅錫的比例。實驗證明,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20%的最為堅韌。
精煉,這一步的技術要點在于觀察和掌握火候。坩堝加溫到一定程度時,金錫配料中的雜質首先氣化,發出黑色的渾濁氣體。黑氣揮發的過程完結了,錫首先熔化,發出黃白色的氣體。黃白色的氣體冒完了,銅開始熔化,銅的青銅色混進白色,所以出現青白的焰色。溫度繼續上升,銅全部熔化,銅量大于錫量,青白色隨著變為青色。到青色純凈時,表示火候已熟(所謂“爐火純青”),可以澆鑄了。銅液澆灌后,器物已經成形,到銅液基本凝固、熱度還沒有完全消散的時候,就可以打破內外范(“脫范”),取出器物,進行打磨加工;消除毛刺,把表面整光滑,把花紋剔清楚,全部作業就最終告成。
計算題:
鑄造青銅器需用坩堝熔銅,每個坩堝可溶銅12.7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請計算要多少坩堝同時并用才能實現同時澆灌?假如一個坩堝的操作場地為2平方米,運料、燒炭、觀察火色、運液澆灌等操作人員平均每個坩堝2人,需多大場地,多少工作人員?
背景資料: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于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青銅器生活用具主要類型及用途
鼎 烹飪器,主要用來煮魚、肉。典型的形狀是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兩耳的。足間是燒火的地方,兩耳供舉鼎時掛鼎鉤用。是重要的禮器,常與其他禮器配套使用,用于筵宴、祭祖和祭天,是“宗廟重器”,在古人心目中自然成為統治權力的象征。“問鼎”便成為覬覦最高統治權的代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