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2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戰國
10.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權的標志是 ( )
a.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 d.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11.西域都護的職責有 ( )
①管理西域的軍事②管理西域的政治③保護商旅往來④加強漢與匈奴關系的中轉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西漢以前,新疆地區不知道開鑿水井,后來學會了鑿井技術,并出現了獨特的既可用于灌溉又可解決生活用水的“坎兒井”,這種“坎兒井”最有可能出現在 ( )
a.秦滅六國后 b.張騫通西域后
c.班超通西域后 d.西域都護設置后
13.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皆稱博望侯(張騫被封為博望侯),以為質(誠信)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
聯系課本知識,請回答:
(1)此處的“張騫鑿空”是指什么事件?當時在位的皇帝是誰?
(2)西北國何時“始通于漢”?
(3)為管理西北國加強其與內地交流,漢于何時設立了什么機構?這一機構的設立有什么意義?
【質疑反思】
第13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目標要求】
1.識記與理解
記住“絲綢之路”的起點、大致走向及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交流的時間。理解“絲
綢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認識“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歷史價值。通過識圖培養
學生觀察能力和從歷史文物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絲綢之路”和“南方絲路”。
2.能力與方法
通過“絲綢之路”導入新課。通過“絲綢之路”示意圖,讓學生了解掌握“絲綢之
路”的起點。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討論等形式,探究“絲綢之路”形成的意義和作用。
通過相關史料圖片的識讀,了解漢朝與朝鮮、日本交流的歷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兩漢時期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認識國家、地區間的交流對各國和世界經濟文化的促進作用,加
深對改革開放重要性的認識。
【預習導學】
1.一條以_______為起點的重要商路,經過_______和今________,翻越_______,通向西
亞和歐洲。在這條商路上,漢朝向外輸出的主要是________,所以叫“絲綢之路”。
2.漢朝時,以______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也初步形成。
3.公元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臣來到洛陽,與東漢王朝“通好”。東漢政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