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課 大一統的漢朝
提倡節儉,
重視“以德化民”。
討論探究:什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對我們當今社會經濟建設有什么借鑒意義?
在生討論的過程中師予以點拔,引導學生對比秦修建阿房宮、驪山陵與漢文帝預修陵墓要求從簡,停建露臺的做法有何有同。得出結論:得出“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過渡小結: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基礎,為漢武帝時期西漢鼎盛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我們來認識一下漢武帝。
自學指導二:
1、說說你所知道的漢武帝。
2、閱讀p77頁課文小字,說出這段文字說明了什么問題?
3、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兩項措施?有沒有達到他的目的?
后教點拔
1、學生自由發言。得出結論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2、通過閱讀引出漢武帝重視選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結論。正是因為漢武帝善于用人,這就為漢武帝打造一個“大一統的西漢盛世”提供了一個條件。
(口述:漢朝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已經具備。漢武帝雄才大略,重視選拔人材、善于使用人材是主觀條件,文景之治的出現,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物質條件。)
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
政治上: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
教師分析:
⑴閱讀關于梁王的課文,引出“武帝時諸候國仍有相當的勢力”的認識,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找借口,一次就消去當時半數的侯國。使諸侯國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漢武帝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⑵設計問題,層層深入,在充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
口述:漢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引起了當時諸子百家的非議,對于漢武帝的做法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和意見。
漢武帝采納了誰的建議?實行什么政策?
什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是如何推行儒學教育的?
議一議:“董仲舒的建議為什么會被漢武帝接受?(學生各抒已見)
小結:講完“漢武帝的大一統”一目,引導同學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用以下圖示小結:
1.原因 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統
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2.措施 加強中央集權
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
3.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