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設(shè)計(1)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此巖既高,加以江湍迂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兩段寫三峽的文字,課文《三峽》,作者重在寫三峽壯麗風光,抓住了三峽的四季景物的特點進行描繪,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而上段選文重點在介紹三峽段中的“黃牛灘“,語言簡潔,屬以說明為主的短文。此外還可啟發(fā)學生,多角度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設(shè)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學習。
創(chuàng)意說明:《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要求:疏通全文,理解大意,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喜愛之情。因為兩文同屬古典寫景美文,內(nèi)容與寫法上有頗多的相似之處,有較大的比較空間,因此,可培養(yǎng)學生多讀、多練,形成較好的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酈道元的《三峽》寫了三峽的四時風光,抓住了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特征。內(nèi)容淺顯,文字凝練優(yōu)美,與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在寫作風格和內(nèi)容上,都有可比之處。
《與朱元思書》的整體說明如下: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是節(jié)選作者給友人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nèi)富春江的秋景,稱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
全文可分三段,基本的格局是先總后分。
第一段是總寫?煞謨尚樱呵耙粚佑袑懢,有敘事;后一層先用“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許”交待游覽的全程,后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集中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全段共34字,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于一體,而“奇山異水”一語實為全文的綱領(lǐng)。
第二段寫“異水”。分江流緩急兩層抒寫。這一段用的是隨意點染的寫法,須用心品味才看得出來。
第三段寫“奇山”。這是文中詳寫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體形象上;其次奇在它的情趣上。
正因為富春山有此二“奇”,作者才在觀賞中流連忘返,竟至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边@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寫法。既表現(xiàn)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現(xiàn)了作者鄙視名利的思想。
比較兩文,可先讓學生從讀入手,誦讀兩篇文章,然后從山、水、猿啼等角度對比。加深學生對文言美文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
例如:比較下面兩組中a、b兩句,說說寫法有什么不同。
1.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與朱無思書》)
b.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a.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
b.常有高猿常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