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設計(1)
由于《濟南的冬天》內容淺顯,文字優美,讀來瑯瑯上口,可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之余發現問題,并展開討論,尋求解答(采用小組合作解決的方式,教師做適當點撥。也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提倡創造性的閱讀)。
例如:
(1)老舍寫雪,落在樹尖上的是“頂”;落在山尖的是“鑲”;山坡上的則用“穿”;山腰上的則是“露”。發現作者用語之準確、之奇妙。
(2)全文通篇介紹濟南的冬天,可文章的結尾卻說:“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如何理解?
[教學設計c]
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課標》尤其提倡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對文學作品的積累。因此,以教學篇目為立足點,進一步開拓視野,豐富閱讀體驗,進行更好的語文教育,為學生的成長鋪設一道人文背景。
古今中外,寫冬的詩文較多,可把“誦讀欣賞”中《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及“文筆精華”中《草原之冬》等文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與審美品位。
學生亦可在課余時間搜集寫“冬”的詩文,課上交流鑒賞體驗與學習心得。
教師也可推薦閱讀篇目,供學生參考,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比較篇目,寫出比較鑒賞小論文,字數不限,有獨特體驗和見解尤佳。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寫冬作品
如,王魯彥的《雪》、周同賓的《雪》、魯迅的《雪》、茅盾的《冬天》、俞平伯的《雪晚歸船》。
例文: 雪晚歸船
日來北京驟冷,談談雪罷。怪膩人的,不知怎么總說起江南來。江南的往事可真多,短夢似的一場一場在心上跑著;日子久了,方圓的輪廓漸磨鈍了,寫來倒反方便些,應了豈明君的“就是要加減兩筆也不要緊”這句話。我近來真懶得可以,懶得筆都拿不起,拿起來費勁,放下卻很“豪燥”的。依普通說法,似應當是才盡,但我壓根兒未見得有才哩。
淡淡的說,疏疏的說;不論您是否過癮,凡懶人總該歡喜的是那一年上,您還記得否?您家湖上的新居落成未久。他正對三臺山,旁見圣湖一角。曾于這樓廊上一度看雪,雪景如何的好,似在當時也為留下深沉的影象,現在追想更覺茫然——無非是面粉鹽花之流罷,即使于才媛嘴里依然是柳絮。
然而h君快意于他的新居,更喜歡同著兒女們游山玩水,于是我們遂從“杭州城內”翦湖水而西了。于雪中,于明敞的樓頭凝眸暫對,卻也盡多佳處。皎潔的雪,森秀的山,并不曾辜負我們來時的一團高興。且日常見慣的巒姿,一被積雪覆著,驀地添出多少層疊來,宛然新生的境界,仿佛將完工的畫又加上幾筆皴染似的。記得那時h君就這般說。
靜趣最難形容,回憶中的靜趣每不自主的雜以凄清,更加難說了。而且您必不會忘記,我見時對著雪里的湖山,悄然神往呢。我從來不曾如此偉大過一回,真人面前不說謊。團雪為球,擲得一塌糊涂倒是真的,有同嬉的l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