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1
地方,所以對當時社會有一定的認識。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 樣,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
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
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6、余聞之也/久。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⑵ 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小組競賽,共分3輪競答:第一輪翻譯課文,第二輪認讀課文,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每一輪比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每組每次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二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2段由第二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一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組第二名代表翻譯,依次類推。
第二輪:認讀課文:
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
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
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
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
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
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
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