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教案1 附資料
貝多芬出生于1770年,是德國18世紀的作曲家,被公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并首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在他的音樂歷程中,他受海頓、莫扎特、歌德、席勒的影響頗深,崇尚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向往“平等、自由、博愛”,憎恨封建壓迫,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他認為,音樂可以不借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在音樂形式方面,他擴大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圍,特別在《第九交響曲》中,他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將聲樂和器樂結合起來,擴大了交響樂的表現范圍。貝多芬最偉大的成就還在于提高了器樂曲的地位。音樂在18世紀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低于文學和繪畫的藝術,在他以后,再不能說音樂只是“悅耳的藝術”了。貝多芬以他那杰出的藝術才能使他的音樂作品成為強烈的思想感情與盡善盡美的音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都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莫扎特影響,風格較為輕松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樂風格,熱情激昂,振奮人心。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復雜,同時,其內容出現了浪漫主義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5部鋼琴協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以及大量聲樂器樂曲。其中的《月光奏鳴曲》、《第三(英雄)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但以《第五(命運)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
1827年3月26日,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音樂巨人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了,但他的音樂作品卻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豐厚的寶藏留在人間,貝多芬——這一不朽的名字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音樂家貝多芬
(1770~1827)德國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維也納。
貝多芬出生于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從小就不得不掙錢養家。4歲起從父親學音樂,父親曾夢想把他培養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實現。14歲以前受普通學校教育,19歲進波恩大學旁聽,接觸到啟蒙思想,對他的世界觀和
藝術觀產生很大影響。1783年擔任歌劇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擔任宮廷副管風琴師,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維也納,拜見了莫扎特,他的即興演奏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冬進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羅伊寧夫人家任音樂教師,接觸到許多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藝術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頓路過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議他去維也納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為學生。很欣賞貝多芬才華的瓦爾德施泰國伯爵說服了選侯,讓貝多芬帶薪去維也納,跟海頓學作曲。1793年冬海頓赴英,貝多芬轉向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爾學對位法,向薩列里學歌曲寫作。他憑著出色的才華和波恩方面的舉薦,很快進入維也納上流社會,受到一些親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護,也結交了不少音樂家。28歲時,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覺有了故障,且日益嚴重。這對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加上戀愛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頂點,曾打算自殺,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的音樂烈火終于燒掉了這次精神危機。大約從1815年起,貝多芬已無法與人對話,而讓對方寫在紙上給他看。在他死后,人們發現這種“對話冊”400余本。貝多芬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寫于全聾時期,他自己無法驗證其音響效果,所以在某些樂隊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著某些不完善處。盡管這樣,他仍以驚人意志和毅力堅持創作,有時他堅持指揮自己的作品,難免出亂子,甚至使演出中斷。1814年維也納國際會議后,貝多芬的經濟和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創作停頓了幾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筆來完成最后幾部作品。1826年12月他從外地回維也納,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一病不起,次年就與世長辭了。貝多芬的死訊震動了維也納,出殯時有兩萬人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遺體葬于維也納市內的韋靈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