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教案1 附資料
(2)如何理解“‘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他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么溫柔,令人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一樣,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為之淚下’”?
師生共同討論后明確:描寫中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音樂給人的質感和巨大的精神作用。
(三)感悟理解,賞析交流
在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交流學習心得,可以從以下方面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進行賞析交流:
(1)你最喜歡的段落;
(2)你最喜歡的句子;
(3)你受到的教益、啟示;
(4)其他方面。
(四)拓展延伸
1. 再次播放《第九交響曲》,學生默讀課文,細細體會交響曲中所蘊含著的作者追求歡樂的情感。
2. 班級辯論賽:天才=勤奮+興趣(分正、反雙方)
3. 課外閱讀傅雷翻譯的《名人傳》。
4. 以貝多芬為主題,編輯一份手抄報,班級內展覽、交流。
附資料:
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7日,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在德國波恩的教堂受洗禮。至于他的生日,至今尚無準確的旁證材料來加以確定;一般認為是在受洗禮的前一天——12月16日。
在貝多芬誕生的時候,波恩是人口不滿三萬的小城。城東*萊茵河,城北群山連綿綠蔥蔥。《夢幻曲》的作者舒曼曾寫道:“……當萊茵河上的船路過此地,外國人問巨人的名字時,每個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貝多芬。船上的外國人還以為這是一個德國皇帝的名字”。舒曼的最后一句話對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來說,已是事過境遷。因為,現在貝多芬是屬于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他的《命運》,知道他的《英雄》,知道他的《熱情》、《悲愴》,知道創造者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貝多芬的時代,波恩是科隆選候的宮廷所在地。貝多芬的祖父路德維希(1712—1773)曾任宮廷樂長。貝多芬的父親約翰(約1740—1792)也在宮廷樂團唱歌、拉小提琴,1756年成為宮廷樂師。由于收入微薄,他還教私人學生和演奏鋼琴以維持生計。貝多芬的母親瑪麗亞·瑪格達勒挪(1746—1787)是宮廷廚師長的女兒。他們生了五個男孩、兩個女孩,但是長大成人的唯有貝多芬和他的兩個弟弟。
貝多芬自幼從父學鋼琴,很早就顯示了他的音樂才能。1778年3月26日,七歲的貝多芬第一次在演奏會上表演。當時他彈了一首鋼琴協奏曲。還參加三重奏曲的演出。少年時期對貝多芬影響最大的教師是德國作曲家、波恩的宮廷管風琴樂師聶費(1748—1798)。從1781年開始,聶費教貝多芬鋼琴、管風琴、作曲,給貝多芬講解巴赫的作品風格。聶費寫過一篇介紹貝多芬的報道,發表在1783年3月的《音樂雜志》。文中寫道:“他是十一歲的少年,才能卓越,前途遠大。他的鋼琴演奏極其靈巧有力,視奏能力出類拔萃。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他幾乎全部都能得心應手地彈下來……現在,聶費氏使貝多芬受到作曲訓練。為了鼓勵他作曲,在曼海姆出版了由他譜寫的有進行曲主題九個變奏的鋼琴曲。這位年輕的天才有資格接受提供給他去旅行的資助。倘若今后他仍然象現在那樣不斷取得進步,他必然會成為第二個莫扎特。”這個報道證明聶費很有眼力,也說明貝多芬在當時已顯示出不同凡響的音樂才能。報道中提到的歲數比貝多芬的實際歲數小,這是因為貝多芬的父親在貝多芬第一次演出時,說他是只有“六歲”(實際上是七歲零三個月)的音樂神童。為此,連貝多芬自己也一直把自己的歲數少算了兩歲。在這一年,貝多芬作于1782—1783年的三首鋼琴曲《選候奏鳴曲》在施派爾的博斯勒社出版。同年出版的作品還有回旋曲和歌曲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