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教案1 附資料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斯妄真理。”貝多芬的一生證明了他二十二歲時記下的這句名言。貝多芬是一切熱愛生活、熱愛光明、熱愛和平、熱愛真理的人的知心朋友。貝多芬的音樂不斷地給人們增添生活的勇氣和力量。貝多芬的音樂,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最珍貴的精神食糧。
(選自羅傳開等:《歐洲古典名曲欣賞》,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6年版。)
不服命運安排的貝多芬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最著名的是貝多芬。因為他是世界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因為他是人類同厄運進行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典范。
命運有時是很會捉弄人的,它讓人不寒而栗,它無常,它冷酷,它神出鬼沒,它沒有任何的同情心,它蠻不講理。
正當貝多芬帶著維也納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贊揚“不久將揚名世界”,躊躇滿志地想去掀開音樂史上新的一頁的時候,命運之神,開始同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音樂家開起了玩笑。命運之神,當然知道貝多芬是和最美妙的聲音分不開的,但它偏偏要他和任何聲音都拉開距離。
命運之神,開始用無休無止的“嗡嗡”聲來徹底攪亂貝多芬的聽覺神經。敏感的貝多芬已預感到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即將來到自己的身邊。他整個年輕的心靈中被恐懼、痛苦、憂傷和憤怒所充滿。他來到無人的曠野中,對著上蒼,對著萬古不語的茫茫星空,撕扯著自己的頭發,悲憤地吶喊,請求上帝垂憐于自己,憤怒地詛咒,詛咒命運之神的不公。他沒有勇氣在人們面前承認自己將是聾子,沒有勇氣接受朋友們的安慰與同情,更沒有勇氣面對仇敵們的譏諷與嘲弄。他離開了城市,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各種各樣的聚會,也離開了本已和自己結下不解之緣的音樂,一個人忍受著內心的巨大痛苦,來到了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小村莊。在這里,他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無奈,越來越悲觀厭世。最后貝多芬想到了死。
這是1802年10月的一天,秋風蕭瑟,草木凋零。貝多芬來到這個叫海利根的小村莊已經足有半年了。半年時間里,為音樂而生的貝多芬竟然沒有和音樂發生過任何關系,他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他拿起筆,想留下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的文字。在死之前,他要把自己所經歷的精神上的痛苦,自己在生與死之間進行的苦苦掙扎告訴世人。
“哦,你們把我當作或把我說成是心懷怨恨、瘋狂或憤世嫉俗的人,你們真是誤解我了!你們怎能知道在那些現象之下的隱秘原因。從孩提時,我的心和我的精神就對善良的意愿懷有一種多情和善感。我總是準備去完成一番偉大的壯舉。但是現在我已陷入絕望的境況中,那是由于無知的醫生使我病情加劇,年復一年,他們騙我空存好轉的希望,最后讓我面對著的是一種不可醫治的絕癥。我生就一種火一般熱情的氣質,甚至熱衷于社交活動,可我卻過早地被迫同人隔絕,過著孑然一身,孤孤單單的日子。有時候,我也萌發過戰勝這一切的念頭,但是,它總是被令我感到雙重悲慘的殘廢的聽覺頂了回來。我可不能對人家說:‘你們大聲講吧,放開嗓子叫吧,因為我是聾子!’啊,我怎能讓人知道我的聽覺出了毛病呢?聽覺于我本應比別人更為完善的,先前我的聽覺在音樂界也的確是個佼佼者啊。我可不能這樣對人家說喲。我不幸的遭遇最使我感到加倍痛苦的,這是它引導我走向孤獨,不可能有朋友跟我重修舊好,沒有相互傾吐衷腸的長談,沒有思想上的交流,社會不再需要我了。我真像一個亡命者在這里苦熬著歲月。當我走近一群人,一陣戰栗便布滿了我全身,因為我唯恐別人發覺我是個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