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教案1 附資料
1802年10月6日和10月10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近郊的小鎮(zhèn)海利根施塔特寫了兩封遺囑給他的兩個弟弟,要求他們在他死后開拆。對于音樂家來說比脈博的跳動更重要的聽覺顯著惡化,給貝多芬以致命性的打擊,使他感到絕望,感到極端孤獨,甚至想到自殺而寫下遺囑。然而,即使身處逆境,貝多芬仍然在祝愿人們的幸福。10月6日的遺囑的結束語寫道:“我是值得你們思念的,因為我在世時常思念你們,想使你們幸福。但愿你們幸福!”正如有的評論家指出:與其說海利根施塔特遺書是貝多芬遇到危機的產(chǎn)物,不如說遺書是貝多芬克服危機的證詞。他曾被致命性的聽覺毛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一時甚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作為作曲家的責任感使他醒悟,毅然決然要為與命運搏斗而復活——這種情節(jié)過程正是“《英雄交響曲》的文學性的原型”,是貝多芬戲劇性創(chuàng)作風格的基本原理。
1802年寫遺囑的時期,貝多芬完成了《小提琴鳴奏曲三首》和《鋼琴奏鳴曲三首》,后者包括《暴風雨奏鳴曲》。翌年夏季他埋頭創(chuàng)作《英雄交響曲》,完成《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1804年譜寫《瓦爾德施泰因奏鳴曲》。1805年完成《熱情奏鳴曲》、和歌劇《列奧諾拉》。第二年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和《第四交響曲》。1807—1808年是《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柯里奧蘭序曲》、《列奧諾勒拉序曲第一首》。1809年創(chuàng)作《第五“皇帝”協(xié)奏曲》。翌年為歌德的悲劇《哀格蒙特》寫下同名序曲及其他配樂九曲,完成《告別奏鳴曲》。從以上羅列的部分曲目即可以看出,寫下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之后的幾年里,貝多芬如同砸斷鐵鎖鏈的普羅米修斯,他的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出生命的火花,寫下一部部名作。而這些作品,都充滿著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信念。
貝多芬的晚年悲慘凄涼。為了爭取做侄兒卡爾的監(jiān)護人,他跟弟媳打了四年半官司。而后,卡爾卻不斷給貝多芬增添痛苦。1820年后,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但他依然謳歌歡樂。
1824年2月,貝多芬完成以席勒的詩句譜曲的《歡樂頌》結束的《第九“合唱”交響曲》。同年還完成巨著《莊嚴彌撒曲》。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尚有最后的五部鋼琴奏鳴曲與六部弦樂四重奏曲等。
1827年2月27日,因肝硬化癥而臥床三個月的貝多芬,接受了第四次取腹水的手術。他知道死神已經(jīng)逼近。3月23日,他對在身邊的友人布羅伊寧和私人秘書興德勒用拉丁語說:“啊!朋友,喝采吧,喜劇已經(jīng)結束。”3月24日,醫(yī)生告訴貝多芬最后的時刻即將到來。從這一天夜晚起,貝多芬陷入昏迷狀態(tài)。
1827年3月26日下午五時左右大雨夾雜雪花猛落。五時四十五分一陣春雷轟響,閃電照亮了灰暗的房間。貝多芬突然睜開眼睛,舉起緊握拳頭的右手。幾秒鐘之后他放下右手,這時貝多芬已經(jīng)離開了人間。
貝多芬的葬禮在1827年3月29日下午三時舉行,靈柩由歌唱家們抬起,八位樂長拿住覆蓋靈柩的布端。舒柏特、采爾尼等人在靈柩兩側手握松明樹枝的火把護送。約兩萬名維也納市民先到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最早居住處,阿爾查大街的教堂舉行安魂儀式。這時演唱了蔡弗里德所作的十六聲部無伴奏合唱曲《主啊,解放我們》。接著用四匹馬拖的馬車把靈柩運到韋林格墓地。在墓地進口處,演員安舒茨宣讀了貝多芬生前好友、奧地利著名戲劇家格里爾帕策寫的悼詞。然后靈柩被搬到墳地,與預先準備的三只月桂冠一起埋葬。1888年,貝多芬的遺骨與舒柏特的遺體一起移到維也納中央公墓,跟其他音樂家安息在一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