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教案1 附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
(8)關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
這是一首帶合唱的、以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歡樂頌》作為歌詞的交響曲。貝多芬早在1793年只有二十三歲時,就想為自己喜愛的席勒的詩《歡樂頌》譜寫音樂了。因為這首詩所歌頌的,正是貝多芬的理想。1815年,他在筆記本里寫下了《第九交響曲》的個別主題的輪廓。1817年,他正式著手寫作《第九交響曲》,并將《歡樂頌》寫進了這部作品。直到1823年,這部作品才最后完成。他是用了很大的心血,花了很長時間從事它的寫作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在維也納會議結束后,歐洲封建主義全面復辟的時期誕生的。此時,貝多芬在思想上萬分壓抑痛苦,生活上日益貧困,創作上沉默了好幾年。這期間,他在苦悶中思索著。他對封建制度和丑惡的社會現實已經深惡痛絕,忍無可忍。最后,他不顧當時黑暗的封建勢力的壓迫,毅然寫出了這部歌頌資產階級政治理想,高舉“自由、平等、博愛”旗幟的作品,大膽地表現了他對封建制度的否定和批判。
《第九交響曲》是一部宏偉的巨作。它思想深邃,富有哲理性。第一樂章開始,經過十六小節可怕和神秘的序奏以后,出現了主部主題:
1=f 2/4
它用大幅度的下行的音型,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表現了在強大的黑暗勢力壓迫下的緊張的社會氣氛。副部主題果斷有力,帶有不滿、憤慨的情緒:
1=bb 2/4
以后它還被另一個英勇搏斗的形象所補充:
這個樂意刻畫了人民不斷地在黑暗和苦難中進行掙扎和搏斗,表現了他們為爭取自由權利而進行頑強斗爭。第二樂章是一首十分活躍的快板樂曲。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快速的、粗獷的主題:
1=f 3/4
它雖然帶有些驚慌不安,但卻是積極和有進取心的。在它之后,則有力地奏出了一個更為英勇果敢的主題:
1=c 3/4
這兩個互為補充的音樂主題,在整個樂曲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它象征著人民群眾在不斷地聚集自己的力量,準備作持久的斗爭。
在樂章中間,有一段鄉間舞蹈性的音樂。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繼續表現人民,歌頌人民的樂觀主義的精神面貌,刻畫在人民中間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第三樂章是歌唱性的慢板。這個樂章以兩個主題為基礎展開變奏。第一個主題柔和、沉靜,象是在傾吐和訴說內心的憂郁:
1=bb 3/4
第二個主題的感情顯得激動不安,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1=d 3/4
這個樂章用變奏的方式,使兩個動聽的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它以深沉的感情,表達了作曲家對人民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第四樂章是急板,它表現了貝多芬對生活所得出的結論。貝多芬在這里寫出了他尋找結論的整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樂章開始,管樂奏出了幾小節震耳欲聾的可怕的引子。然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了一句有力的如同朗誦一般的旋律(即“宣敘調”)。在總譜手稿上,這句宣敘調的下面寫著這樣的文字:“不,這將使我們想起絕望的時候。”1這段音樂,實際上是對可怕的、絕望的生活的否定。以后,貝多芬將這部交響曲前面三個樂章的主題依次重復出現,并且逐個地加以否定。在第一樂章的主題出現之后,總譜上寫著:“啊,不,不要這個,要別的更愉快的。”在第二樂章活躍的主題之后,總譜上寫著:“這不過是說說笑話罷了——要的是好一點、美一點的東西。”在第三樂章的主題后面,總譜上又寫著:“這太……太溫和了,應當找到更熱烈的東西。”對前三個樂章主題的否定,仿佛表明貝多芬認識到:不能總是在“命運”的壓迫下被動地掙扎;沒有通過奮斗得到的快樂還不是真正的快樂;憐憫和同情也都無濟于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他理想的目標呢?這時,木管柔和地奏出一個優美的主題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