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案例:成長的煩惱》附學生相關作文多篇
作文教學案例:成長的煩惱
本學期第二次作文活動是“成長中的煩惱”。此次活動采用了唐山市豐潤區高啟山針對十冊第二單元寫作教學,把作文教學、研究性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的設計。
活動一開始,我讓學生先回憶、整理一下生活中曾經發生過哪些讓自己煩惱的事情,然后以小標題的形式簡單地列清單。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從學生的表情來看,他們對這項活動不大感興趣。問及原因,學生說覺得沒有什么可研究的,也沒覺得有過什么煩惱。幾個一起實驗的老師也說:“這些孩子沒心沒肺的,哪有什么煩惱呀?”我卻不以為然,說:“怎么可能?難道他們就從來沒有哭過?沒有愁過?”正在我們爭論的時候,一個學生進來送作業了。我叫住他,問:“你有過煩惱嗎”“沒有!”他很干脆地回答。“長這么大,你就沒有哭過?”“哭過。”“為什么哭?”“我爸打我了。”“為什么打你?”“我不完成作業就出去玩了。”“那你當時怎么想?”“我恨他!”“哄”的一下,大家都笑起來。我也被他的憨直逗笑了。“還想什么了?”我笑著追問他。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說:“當時我就想:等我長大了不養著他。”大家聽了笑得更歡了。
跟學生的談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學生是有心情糟糕的時候的。可為什么一時想不起來呢?是不是覺得這些事情都是不應該說不值得提的?思考過后,我決定先不著急讓他們列清單了,就像談話那樣,先啟開他們塵封的往事。
作文課上,我先讓學生們互相交流一下:你哭過嗎?恨過嗎?生過氣嗎?心煩過嗎?……這樣簡單的問話引起了學生很多的回憶,話題逐漸多起來,一時之間,課堂上議論紛紛。看時機到了,我放手讓他們自由結合小組,在小組里把自己的煩惱事說一說。這樣一來,學生心中塵封的往事被翻了出來,情感的閘門也被打開了……
交流過后,我又提出讓他們列清單的要求,這次他們都不再皺眉,而是很快地完成了。
習作的素材有了,如何才能寫出來呢?我沒有急于讓他們寫成文章,而是讓他們看著自己的清單先進行回憶、比較、篩選:哪件事是你記憶最深刻的?為什么?想好了,用著重號標出來。接下來,再認真回憶這件事的具體情節:你為什么煩惱?哪些情景至今都讓你無法忘懷?想好了之后,就將這些最重要的環節整理成一個片段。
因為先激發情感再整理片段,學生寫起來覺得特別輕松,課堂上非常安靜,只聽到筆尖劃過紙張的嚓嚓聲。我輕輕地挪動腳步巡視,看到大多學生都一揮而就,三四百字的短文半節課就寫完了。
學生寫的片段收上來之后,我開始認真閱讀、整理、分析。
從習作的內容來看,大多都是孩子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而且在習作中,學生心中的委屈、憤怒、無奈等糟糕的心情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引起學生煩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后邊數據是在相關情況在全班所占的比例):
1 與弟弟妹妹發生沖突時,感覺父母處理欠公平,或者感覺自己受到冷落。(25.49%)
2 與伙伴發生矛盾。(17.65%)
3 父母不民主,不能理解孩子,致使合理要求被拒絕,自己的愿望達不到。(15.69%)
4 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做錯了事情而被父母或老師責罵。(11.76%)
5 被別人冤枉。(9.8%)
6 失去自己喜歡的人或者物。(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