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案及答案(教案+學案)3
學后感
第5課《童趣》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一. 1. (1) miǎo jiāng lì yí āo tū hè lài lì páng zhì(2)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風聲鶴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時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疑神疑鬼。2.(略) ★4.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5.6.7.(略)二. 3.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②項為之強(“強”通“僵”)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⑥以叢草為林(把)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⑨興正濃(興趣)⑩方出神(正)(2)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觀之正濃(代二蟲)⑥驅之別院(代蝦蟆)4. (略)5.(1)內之趣——細察其紋理;物外之趣——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2)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致)。(3) “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三.(一)(二)(略)(三) 1.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拔山倒樹而來 2. (1) 以:把 (2)壑:壕溝 (3)興:興致 (4)鞭:鞭打 3.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4.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作者將癩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說明觀察入神、細致,從而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另外,此“龐然大物”也是相對于“二蟲斗草間”之“二蟲”而言。 5.此題答案不惟一,可從觀察飛蚊、觀察花臺草木、觀蟲斗、驅蝦蟆等事情中任選一例分析。
第二課時一、(略)二.1.“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2.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4.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5.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6.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 (略)三.(一)1.略2.①睜開②僵硬③白色④比⑤碎石⑥山谷⑦鳴叫⑧用鞭打3.(1)把,拿(2)用4.(1)所以經常有超脫于世外的樂趣。(2)把草叢當做森林,把蟲蟻當做野獸,把土塊碎石凸起者當做山丘,凹陷者當做山谷。5.(1)比喻觀察極細致入微。秋毫指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2)自己感到和悅愉快。(3)十分巨大的樣子。(造句略)(二)1.yí chēnɡ pánɡ lài há ma jiānɡ2.《閑情記趣》 沈復3.略(見原課文)4.抬頭 愉快 未染色的帳子 正 用鞭子打 趕走5.(1)又把蚊子留在無色的蚊帳中。(2)把草叢當作樹林。6.①將夏蚊“私擬作群鶴舞”。②神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③觀二蟲斗草間,鞭蝦蟆。7.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8.略 9.龐然大物、怡然自得等。(三)1.(1)b (2)a (3)c 2.(1)絕:斷(2)屬:類 (3)行:做 (4)善:好 3. (1)蟲子跳躍而不容易受控制,哪里能夠模仿(畫中的草蟲之法)呢? (2)(蟲子)有的抱著花梗,有的踩在葉子上,好像是活的一樣。 4.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