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案及答案(教案+學案)3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