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案及答案(教案+學案)2
七年級語文教案
3.短文兩篇
課型: 自讀 課時:1
教學目標:
1、了解先抑后揚及由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2、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3、領悟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生活、認真對待生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收斂 ( ) 顫動( ) 聒聒( ) 寬恕( )短暫( )
脆弱 ( ) 卑微( ) 一絲不茍( )
2.查字典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請揣摩下列句子的特點,在續寫一句,表達你對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為生命敲響熱烈的戰鼓;秋天的風,涼爽而愜意,為落葉送去溫馨的問候;冬天的雪, ,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
★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3.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4.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思考:
a、《蟬》一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b、《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了哪些聯想?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見參考答案)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⑴學生自讀,有感情地朗誦課文(抽男女學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讀,盡量讀出自己的理解。
⑵讀后討論:
★a. 作者寫蟬,先揚后抑。抑在哪里?揚在何處?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 作者為什么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寶貝”?
3.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圖后,你對這首詩的內容、語句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列出,我們共同解決(生提問或師引導學生提問,培養其主動探究的習慣,生答或師點撥,培養其合作學習能力)。
示例:⑴文章開頭就用”知知不休”“煩”兩個詞語表明作者對蟬的厭煩態度,文章開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⑵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⑶《蟬》的最后一句“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有顏色嗎?作者這樣說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
⑷《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⑸《貝殼》—文中的“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⑹探究質疑:對比閱讀兩篇短文,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板書設計: